汉景帝的智慧: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稳定发展

2020年07月21日18:52:16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死去,所以他得以继承帝位。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这一治世的完成者,其历史地位非常突出。其实,在他当皇帝期间,地震、飓风、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一个文帝开启的“治世”延续下去,他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一代君王,他不像他的父亲一样谨言慎行,曾失手打死过自己的堂兄弟,间接导致吴王刘濞起了反心;曾失言要立兄弟梁王为下任皇帝,导致了梁王胆大妄为。然而,景帝却遵循了父亲文帝的一些大政方针,重视经济发展、体恤百姓、宽刑薄赋。同时也沿袭了文帝节俭、亲为、爱护百姓的一些优良品质,的确无愧于“文景之治”的名号。

  还是在刘启当太子的时候,吴国太子刘贤进宫朝见皇上,陪同刘启喝酒、下棋。刘贤在棋盘上争强好胜,态度很不恭敬。刘启拿起棋盘砸向刘贤,刘贤当场死了。尸体送到吴国,吴王刘濞非常愤怒,说:“大家都是姓刘,既然死在长安就该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竟然把尸体又送回了长安。因为这件事,吴王刘濞从此不遵守藩王礼节,借口身体不好不再上朝,并由此有了反叛之心。因为文帝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参加朝觐,也就是免了他的罪,刘濞的反心才没有付诸行动。 

  应该说,这件事不是刘启有意而为,他和刘贤没有仇恨,也不存在竞争关系,没有置之于死地的理由和动机。从汉文帝处理这件事情来看,也是把他当做一件意外事情来看待的。这样说来,刘启这次打死刘贤,算作是一次失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景帝三年(前154),梁王刘武前来朝拜。这个时候,汉景帝还没有指定太子,他在和梁王喝酒时,很随意地说了一句:“等我去世后,就把皇帝的位子传给你。”梁王尽管知道这是醉话,做不得数,当场推辞了,心里却很高兴。这酒是在母亲窦太后宫中喝的,景帝和梁王都是窦太后的儿子,老太太也很高兴。詹事窦婴却不干了,拿着酒杯向景帝敬酒,说:“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亲传位给儿子,是汉朝的规矩,陛下怎么能将大位传给梁王呢!”景帝自知失言,只好喝酒自罚。

  尽管这件事以后没有实施,景帝仍然立了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梁王却骄横无比,此后竟然使用天子的旌旗,出行清道戒严,其仪仗的规模阵势甚至比皇帝还要气派。窦太后这个老太太却不管这个,她没有忘记传位这件事,当栗太子被废的时候,又提出来了。窦太后提出这件事情是在酒宴当着很多人的面提出来的,景帝没有当场违拗,只得跪下来挺直身子回答说:“好!”他把这事交给大臣们众议,结果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这事儿才算挡过去。这个梁王虽然没有当上皇帝接班人,却把怨恨洒向了反对的大臣,竟然胆大包天,派出刺客刺杀了十几位大臣。 

  应该说,这是汉景帝一次严重的不能再严重的失言了。

  然而,汉景帝却没有改变汉文帝时期的一些大政方针,文帝一些优秀品质和好的做法在他这儿也得到了继承,整个天下还在“治”的轨道上运行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汉景帝时期,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景帝二年(前155),衡山国境内发生冰雹,大的有五寸,地面深的地方有二尺厚。六年(前151),冬天打雷,天空下了好几天的雨。中元年(前149),发生了地震。衡山又下了大冰雹,大的有一尺八寸。中元三年(前147),这年不但发生了地震,紧接着发生了旱灾,秋天又发生了蝗灾。中元四年夏季,发生蝗灾;中元五年水灾、地震。中元六年,春末大雪。后元年五月发生地震,这次的地震可能震级较大,史书记载说是持续了二十几天,可见是余震不断,城墙都震坏了。后元二年,春天发生地震,秋天发生旱灾。在这种情况下,汉景帝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制定鼓励重视农桑的政策,自身简朴,经济社会还是很好地得到了发展。

  汉景帝正式即位,当年就下诏恢复征收一半田赋,也就是恢复汉文帝时期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减免了一半的田赋。第二年又下令男子二十岁开始服徭役,要知道,当时男子十六岁就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仪式,二十岁才服徭役,这四年也是一种劳役的减免。后元二年,因为收成不好,景帝下令禁止内地郡县用粮食喂马,违禁的将马匹没收。同时还身体力行,亲自耕种,并让皇后也亲自采桑,为天下表率。我们由此也会想起,汉文帝开始的皇帝“亲耕”,到了景帝这儿仍然得以延续。 

  汉景帝非常注意宽刑轻罚,刚当皇帝(前156年)不久,就下达了大赦令。前元三年(前154),第二次颁布了大赦令。此后又于前元四年(前153)、中元元年(前149),中元五年(前145)、后元年(前143),四次颁布大赦令。汉景帝在位十六年,六次大赦,这也是扫除秦朝弊政的一个具体措施吧!除了这些常规的大赦,他还在前元三年对参与“七国之乱”的人全部赦免,使全国迅速恢复了安定的局面。汉文帝时期曾经废除了肉刑,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变相杀人的嫌隙。如原判斩左足的改判鞭笞五百,原判处劓(音yi,割掉鼻子)刑的改为鞭笞三百,这些人很多都被鞭打致死。汉景帝在大赦令一个月之后又下诏,将鞭笞刑减轻。后来于中元六年(前144),再次减轻,并规定了具体的行刑办法,此后受鞭笞刑的人得以保全性命。后元年,景帝又下诏,对于案情复杂的案子,应呈报主管官员,直至呈报给廷尉。如果复审发现原判不当,原判不承担责任。这就是说,他除了自己带头宽刑轻罚,还给执法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也务必从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汉景帝没有大的失策,可能会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削藩。史家在说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认为削藩不对,而是说晁错的削藩建议激进,不稳妥。吴楚等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反叛中央,当晁错被杀之后,仍然没有罢兵。当时就有人看出了这一点,说:“吴王想造反已经有十几年了,其实本意不在晁错。”说到底,随着刘姓代代下延,分支渐远,亲情渐疏,血缘渐淡,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私欲膨胀,逐渐要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诸侯王,已经成为大汉王朝的祸患。中央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消除隐患,削藩是必然之举。叛乱平定以后,汉景帝采取了正确的处置方式,天下很快安定下来,如果说有失,也算不上是大过错。

  正是由于汉景帝遵循了其父文帝的大政方针和基本作风,所以才在前后五、六十年间引导了天下淳朴之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库充盈,人民生活富足。也正是保持了文帝时期政策的连续性和做法的连续性,才会被后人将他和他的父亲文帝连在一起,称之为“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