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最意外和痛苦的事,莫过于上台不久即遭遇兵变,蹈入了他祖上曾想方设法欲避免的危机。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靖康之变"后,金军本已北去,当他们听说宋高宗称帝后,又挥师南下,要将新朝扼杀在萌芽状态。
而新皇帝宋高宗?金军追来,他不思抗战,只顾南逃,把大片大片的土地拱手让给金人。同时,他还赏罚不公,重用宦官,宦官又瞎指挥,狐假虎威,致使一个个重镇要塞失守。1129年二月,金军突袭了宋高宗临时驻地扬州,宋高宗仓惶出逃,扬州失守。
网络配图
面对如此残局,驻军于杭州奉国寺的鼎州团练使苗傅和御营副将军刘正彦两人牵头,发动兵变,逼迫宋高宗下台,要求他禅位于他那年仅三岁的儿子,并让宋哲宗皇后隆佑孟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架空皇权,拥兵自重。
千钧一发之际,当时驻守平江府(今苏州)的张浚,传檄中外,号召讨伐苗傅和刘正彦,并组织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大将,率所部勤王。张浚在誓师大会上说:"听说兵变者出重赏买我的人头,如果我的平叛行动违背天意和民心,大家可拿我的头拿去领赏。倘非如此,请各位听我号令,畏缩不前者,将军法处置!"官兵发誓效力。于是,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苗傅和刘正彦被打败,出逃不久被活捉。至此,"苗刘政变"平定,宋高宗终于消灭了心腹之患,重新登上了帝位。
说说张浚这个人。张浚是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市)人,出身名门,据说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张浚很小,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计氏辛苦地担起了养家教子的重担。张浚刚能开口说话,计氏就安排他诵读父亲撰写的文章,刚能动笔写字,计氏就以父亲的言行教育他,含辛茹苦,日夜陪读。在母亲的教诲下,张浚品学兼优。
1116年,北宋还未灭亡时,张浚到首都开封,进入太学,刻苦攻读,于1118年考取进士,步入仕途。进入仕途后,他在陕西、四川一带任过县令、州府士曹等小官。1126年,秩满回京,出任太常寺主簿。当年底,金军攻攻陷开封。面对外族凌辱,破碎山河,张浚悲痛万分。
网络配图
当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企图以傀儡政权挟制南方时,张浚不甘屈服,逃入太学,保持了气节。不久,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年号建炎,是为南宋高宗。张浚听说赵构称帝后,便日夜兼程,跑到应天府,希望为新朝效力,抗击金兵。当年,他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随即升为殿中侍御史。
张浚敢言。宋高宗登基不久,他上书论事,提出:"朝廷当务之急应该整顿军务,积极备战,时常保持抗敌的警惕。"张浚敢于直言的性格,给赵构留下了深刻印象,提拔他为礼部侍郎,还充满感情地对张浚说:"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想有所作为,希望你留在我的左右,辅佐国事。"又重用他为御营使司参赞军事。此后,张浚进入了赵构的政治决策层。
不过,对于宋高宗来说,南宋新朝刚刚成立,草创匆匆,风雨飘摇,外族入侵,刀光剑影,稍不小心就有胎死腹中的危险。果然,这位有着"泥马渡康王"美丽传说的赵构,上台不久便遭遇人生大难,几乎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幸亏张浚果断处置,力挽狂澜,才幸免于难。
当时,对于四面楚歌的赵构来说,张浚的出现,那才真是一匹天上下凡的"神马",最终让他平安着陆,化险为夷,重新坐上了皇位。因此,赵构对张浚牵头组织平定"苗刘政变"的英勇表现和卓越功劳,简直感恩戴德。赵构重任张浚为知枢密院事时,竟然亲笔书写诏书,于行宫单独召见了他,问劳再三。
网络配图
赵构还感慨地对张浚讲了个故事,说苗傅和刘正彦叛乱期间,苗、刘二人曾借太后名义下诏,要贬张浚到湖南郴州。当身边人告诉他这一情况时,他正在喝汤,听后一惊,一碗汤全部倒在了手上,留下了烫伤。说完,赵构伸出受伤的手,给张浚看,其亲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此后,张浚便追随赵构,为南宋新朝效力,最后当上了宰相。值得补充一句的是,张浚还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的父亲,可谓虎父无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