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跟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十七岁到三十二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225年之间的战国末年。以秦国的历法计,正当秦王政七年到二十二年。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而秦王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灭六国的步伐加快。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军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前226年,刘邦三十一岁,秦军攻下燕国首都蓟城。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军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魏假投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开元,现供职于日本就实大学,任人文科学部教授。1982北大历史系毕业,留校协助田余庆先生任教。1989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研究领域:秦汉史,著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编辑说明:因评论中有网友质疑历史上无“汉高祖”称呼,特此说明。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最后确定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最初,惠帝即位尊刘邦为高祖,景帝因为以其父文帝为太宗,故改高祖之号以为太祖。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习惯性的使用初庙来称呼刘邦,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大概也如当时万万千千的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在游戏玩耍、朋友打闹中成长。
刘邦的童年朋友,我们只知道一位,就是一生跟随刘邦的卢绾,他后来被封为燕王。有趣的是,秦始皇的童年朋友,我们也只知道一位,就是后来指使荆轲到咸阳行刺的姬丹,他是燕国的太子。
卢绾与刘邦是同乡同里的邻居。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亲近友爱,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刘媪有了身孕,卢媪也有了身孕,到了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出生了。古来结拜兄弟,对天起誓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视不能同生为友情的遗憾。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乡里更是以为值得赞美鼓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一时传为美谈。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不妨算是后世为美谈添加的一点花絮。
大体说来,刘邦从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优裕平常的,没有衣食困乏的忧虑,也没有天灾兵祸的苦愁。在这个时期,他与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没有什么接触,乐陶陶和融融地生活在丰邑封闭的乡里社会中。就刘邦所生活的乡里社会而言,他是受到了尽可能好的教育,尊师向学,读书识字,亲情友爱,被家庭和社会所期待和规范着。在这个阶段,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骜不驯的因子似乎尚未显现出来,被压抑着,被克制着,或者只是环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时机尚未来到而已。
我在整理刘邦的一生事迹时,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受。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晚(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做皇帝晚(五十岁),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发,我感觉刘邦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后才显露出来。在他平淡无奇、近乎模范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隐隐地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抑。这种压抑,也许与他出生的传闻有关,也许与他早年被老师的过于管教有关?他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在刘邦生活的战国晚期,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是一生中的重要时点。以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而论,男子十七岁算是成年,要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称为傅,也称傅籍,就是作为适龄的服役者登记于户籍的意思。入仕为吏,征兵从军,都以十七岁为年龄标准。秦以外的国家,虽然情况不是很清楚,大致与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刘邦上了十七岁,告别了顺顺当当、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进入了成年时代。这一年,在秦国,是秦王政七年,秦始皇做秦王已经八年了。以刘太公的心愿而言,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仲都是本分有成的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靠着勤劳耕耘,费心营运,都挣下一份家业,早早地独立门户了,老三刘季似乎对于务农经商置业没有兴趣,虽说有些不安分,却也向学友爱,识字读书,得到乡里的称誉,照此发展下去,通过乡里的推荐,再通过政府的选拔,如果能够入仕作乡县政府的小吏,倒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乡里的推荐,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在刘太公看来,这两个条件,刘季都是具备的;政府的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刘季是从小练就准备了的,也当不成问题。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十七岁以后进入成年期的刘邦,没有走上出仕为吏的道路。究竟是没有得到乡里的推荐,还是考试的失败,或者另有原因,我们已经无从考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事实是:进入成年时代以后的刘邦,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一个为父母所喜爱、为乡里所称誉嘉奖的向学友爱的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游手浪荡、聚众生事的不良青年,为亲人所不喜,受乡里近邻白眼相看。用当时的话来说,进入成年期以后的刘邦,走上了任侠的道路。他从成年以后到三十多岁的历史,就是一部任侠的历史。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是对于法治吏治的反动。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政府法制,总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统治的真空,一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种填补统治真空的隐形力量,就是民间的政治社会。民间的政治社会,是政府政治社会的对立统一体,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转化,一切取决于相互存在的条件之变化。用通俗的话来说,政府政治社会是庙堂,民间政治社会是江湖;政府政治势力是白道,民间政治势力是黑道;政府政治是明流,民间政治是暗潮,二者同质异体,本质上都是强制性的人间统治体系。
商周以来的古代社会是世袭氏族社会,一切关系基于血缘氏族。天下是氏族国家的邦联体制,社会是世袭氏族的宗法社会,政治是分封氏族的世卿世禄,经济是氏族共同体的井田邑里,一切一切,都在氏族血缘的网络之中。庙堂与江湖同体,白道与黑道混淆,明流与暗潮共涌,人与人之间,无独立的个人间的交往关系,独立于血缘氏族的民间政治社会也不存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列国间战争兼并的结果,古来的国家社会崩溃,政治经济关系瓦解,各国迫于战争的压力,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全民皆兵,建立官僚政治,以官制法制维系国家和社会,重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的这种新旧交替之中,一部分从旧有的氏族血缘关系网中解脱出来的武士,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被新的官制法制体系编入吸收,成为脱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游民,他们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缝隙间,以自身的行动,寻求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开始构筑新的民间社会。由此产生的新的人际关系,就是任侠风气;由此构筑成的新的民间社会,就是游侠社会。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个人与个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托,行武用剑,轻生死,重然诺,以感恩图报相往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任侠就是哥们儿义气,男子汉间的友谊,大丈夫间的情义。任侠者之间,并无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也无固定的章程约束,只是凭借人和人间的交谊,形成广泛的社会关系,构筑起网络状的民间社会势力。在战国时代,任侠者往往是强项的游民,他们不事生产,崇尚武力,在主流的法制礼制、伦理道德之外,凭着放纵的生活、不顺从的精神,营造独自的精神和实力的世界。任侠者之间,有取必与,有恩必报,讲的是义;承诺的事,一定做到,救人之难,不避生死,讲的是信。对于任侠者来说,人生的目的,不在金钱和享受,也不在伟业的实现,只求结成人情的关系,达到义气的境界而已。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就是任侠者的理想极致。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是对于法制吏治的反动。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从上层社会一直渗透到民间下层,既包括许多不法亡命之徒,也不乏王公贵人。战国七雄当中,秦国法制严明,对于游侠明令禁止,严加镇压,关东六国行政相对宽松,游侠们在各国间奔走往来,纷纷寄托于贵族门下,促成了各国的养士之风。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是名重当时的四大公子,以养士著名;他们的府邸,是游侠们集聚的去处。
在刘邦的任侠生活中,对他有影响的游侠人物有三位,一位是沛县的王陵,一位是外黄的张耳,还有一位,就是魏国的信陵君。
信陵君的交游,不问血缘世系,不问财富职位,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技艺,上至经邦治国,下至鸡鸣狗盗,都是有所用的一技之长。
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他的姐姐,就是赵国公子平原君的夫人。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即位,封无忌为信陵君,食邑封土,成为魏国境内的一方诸侯。信陵君贵为公子,却不以贵胄傲慢待人,他大开侯门,礼贤下士,广泛结交天下英才。信陵君的交游,不问血缘世系,不问财富职位,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技艺,上至经邦治国,下至鸡鸣狗盗,都是有所用的一技之长。风闻传说之下,各国有能的人士,纷纷慕名前往,争投于门下。极盛时期,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号称有三千之众。
在信陵君的一生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窃符救赵。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大战长平,赵国战败,四十万赵军投降,被秦将白起活埋。次年九月,秦军乘胜围困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当时的赵王是年轻的孝成王,他的叔父就是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赵胜的夫人,就是信陵君无忌的姐姐。为了解救赵国,平原君亲自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夫人不断派遣使者前往魏国求援。魏国是平原君夫人的娘家,魏安釐王是她的哥哥,信陵君是她的弟弟,赵国与魏国,同出于晋,同样面对秦国的侵攻蚕食,是一脉相连、唇亡齿寒的邻国。魏安釐王派遣大将晋鄙领军救赵,十万魏军开拔出动,抵达邯郸南部的邺城,临漳水与秦军对峙。秦昭王派遣使者警告魏王:“赵国即将被攻灭,诸侯各国胆敢有救援赵国者,待我灭赵以后,马上移师攻击。”魏安釐王害怕了,迅速派人前往军中,命令晋鄙停驻邺城,观望秦赵间战事形势的发展。
邯郸被围困已经有八九个月,赵国君臣上下,男女老幼,一体同心抗秦。平原君家的妻妾妇人,人人都在军中什伍之间,为士兵炊事缝补,同仇敌忾,无有贵贱之别。赵国军民之所以能够殊死撑持,是因为心中有援军到来的希望。魏军停止不前,平原君不断派遣使者催促,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魏王始终惶恐犹豫,不愿进兵。信陵君度量魏王最终不会接受自己的请求,悲愤感慨之下,豪侠情义之中,不愿苟且偷生,坐看亲姐无助哭泣、赵国绝援灭亡,他决定尽个人的能力,领了门下宾客,发车骑百余乘,誓死奔赴邯郸,与赵国共存亡。
信陵君是重情义的人,虽然决断仓促,出发之前,他没有忘了去见多年深交的上客,自己视为师友的隐士侯生。信陵君见到侯生,将赴死秦军的事情原由详细相告,彼此朋友一场,如今离国赴死他乡,特来作最后的辞别。不料侯生淡淡无言,末了只有一句话:“公子勉为努力,恕老臣不能陪同从行。”信陵君心中好生不快。
侯生姓侯名嬴,本是魏国都城大梁东边的城门即夷门的看门人,尽管家境贫穷,在江湖社会,游侠民间,却有贤达之名。信陵君风闻侯生的声名时,侯生已经七十多岁了。信陵君以厚礼邀请侯生,被侯生婉言谢绝。于是信陵君在府邸置酒大宴宾客,待客人入席坐定以后,信陵君备马车,空座席,亲自执辔驾驭,由侍从骑士跟随,一行浩浩荡荡,前往夷门迎接侯生。侯生闻到信陵君前来,着平常衣冠,也不谦让多礼,径直登车就坐,注意信陵君作何反应。信陵君宛若迎客的车御,奉客人就坐,执辔驾车越发恭敬小心。侯生看在眼里,又对信陵君说道:“小臣有友人住在商街的屠宰场中,望车骑绕道经过稍作停留。”信陵君驾车引导,车骑一行进入商街闹市。侯生下车见其朋友屠户朱亥,二人亲密久谈,旁若无人,几乎不向等待的车骑方向瞧上一眼。当时,信陵君府上,魏国的将相大臣、宗室贵人,云集满座,只等信陵君回来举杯开筵;大梁商街屠市上,庶人商贩围观,稀奇魏公子车骑入市,执辔待客;跟随信陵君的侍从骑士,人人低声窃骂,只有信陵君始终和颜悦色,毫无焦急愠怒的流露。久等之后,侯生终于结束谈话,辞别朱亥坐上车来。
车骑回到信陵君府上,信陵君引侯生就坐高堂上席,向久等的宾客们一一做了介绍,满座惊奇,人人诧异。酒宴酣畅中,信陵君起身离座,到侯生座前敬酒祝寿。侯生这才对信陵君说道:“小臣侯嬴,今日羞辱公子也够了。侯嬴本是夷门看门人,公子驾车率骑,亲自迎接小臣于大庭广众之中,本来不应当再生枝节,却故意又去访问朋友。不过,小臣今天让公子车骑久在商街等待,是有意成就公子的名声。来往过客观望之下,小臣倨傲无礼,公子谦恭有度,人人皆以为侯嬴是小人,公子是长者,能够礼贤下士。”信陵君也豁然,与侯生举杯快饮。从此以后,信陵君奉侯生为上等宾客,尊为亲近师友。
话说信陵君告别侯生,已经走了几里地,始终闷闷不乐,若有所失,自言自语道:“我礼遇厚待侯生,可谓完备无虞,天下贵贱,家喻户晓,如今我赴死在即而侯生没有一言半语相?,难道是我有所过失不成?”越想越觉得不安,于是命令掉转车头,再到侯生家中。侯生笑脸相迎,引信陵君入座说道:“小臣知道公子一定会回来的。”信陵君惊奇不解,侯生继续说道:“公子喜士好客,名闻天下,如今赵国有难,牵动魏国,公子不自量,无端引领您的宾客抵抗数十万秦军。如此行事,宛若以鲜肉投掷饿虎,会有什么功用,如何对得起宾客?公子厚遇小臣,专程前来辞行,小臣失礼不送,知道公子一定会心里不平而回来。”信陵君知道侯生对于时局已经有所考虑,再次施礼请教。
网络配图
侯生示意信陵君让左右退出,低声凑近说道:“小臣听说,魏国的兵符存放在魏王的卧室里面,如姬是魏王的宠妾,受到宠爱,经常出入卧室,窃取兵符最为便利。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仇人杀害,如姬请求魏王,举国追究凶手三年,毫无结果。如姬无可奈何,涕泣请求公子,公子使手下宾客杀死仇人,将斩下的头颅献送如姬。如姬感恩图报,为公子不惜一死,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公子有所请求,如姬定会应诺。为天下大事计,请公子求如姬窃得兵符,公子持兵符矫王命夺晋鄙军,北向救赵,西向退秦,如此可以成就春秋五霸的功业。”
战国时代,军权掌握在国君手中。国君调兵遣将,用兵符作为凭证。兵符用铜制作,多铸成虎形,居中一分为二,左半符授与领兵出征的大将,右半符留在国君的宫中。国王调遣军队时,书拟王命,同右半符一道交付使者,使者至军中宣读王命,将所持右符与将军所持的左符合符,验证生效。侯生是通达社会上下的贤达,对于魏国的政情军情,以至王室隐私了如指掌,窃符救赵的办法,他自有精心的策划。信陵君接受了侯生的建议,请求如姬盗得魏王的兵符。
信陵君持兵符,引宾客再次到夷门与侯生辞行。侯生告诫信陵君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便于国家的成例。公子至军合符,如果晋鄙不受命,再次遣使请求魏王复核,事情就危险了。小臣的友人,屠户朱亥是位力士,公子可请他一同前往。晋鄙听命,大好事;不听命,由朱亥击杀他。”信陵君当即潸然泪下。侯生问道:“公子为何哭泣,难道是怕死不成?”信陵君答道:“晋鄙是魏国元勋宿将,功高老成,怕是不会听从,不得不击杀了。我是为此痛心,岂有怕死的事情。”
信陵君请朱亥同行,朱亥笑着说:“小臣本是市井操刀屠夫之流,而公子居然数次亲来问候,我之所以没有报谢的表示,是认为小礼节没有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急难,这正是小臣效命的时候。”于是,信陵君、朱亥一行昼夜兼程,抵达邺城晋鄙军中,以兵符传令取代晋鄙。晋鄙合符以后,怀疑不信。他举手持符,直视信陵君说:“如今我受王命,统领十万之众停驻于国境之上,魏军精锐悉数在此。换将进兵,如此军国大事,公子携虎符单车而来,没有魏王的命书节仗,如何说得过去?”完全如侯生所预料,晋鄙拒绝移交兵权,准备再次请示魏王。早有准备的朱亥,将四十斤重的铁椎藏在衣袖当中,随着信陵君一声令下,当即出椎击杀晋鄙。信陵君夺得兵权,整军宣布王命和晋鄙罪状,下令军中:“父子俱在军中的,父亲归家;兄弟俱在军中的,兄长归家;独子一人的,归家奉养父母。”由此选得精兵八万人,誓师进军击秦救赵。
当时,楚国的军队在将军景阳的统领下已经出动,楚国和赵国国土并不相连,中间隔着魏国,不得不观望等待魏军的动向。信陵君遣使通告楚军,接着统领魏军急速渡过漳水,越过赵长城,与楚军合作,一举击破围困邯郸的秦军。秦将郑安平被魏楚赵联军反包围,领部下二万人投降。进攻赵国的另一名秦军将领王龁西向溃退,信陵君指挥魏楚赵联军步步紧追,在河东汾城再次大败秦军,为魏国收复了河东的部分失地。在魏楚赵联军对秦的乘胜追击中,韩国也加入合纵的联军阵营,趁机收复被秦所蚕食的领土。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震天下。赵孝成王和平原君感激,两人亲自往边界迎接信陵君。平原君本与信陵君同列为战国四公子,此时此刻,归心低首,身背箭袋为信陵君开路导行。信陵君不便再回魏国,于是将魏军遣还,自己留居赵国。
门主和宾客,宾客和游侠,一物的两面,贯穿的都是男儿间的然诺交情,豪侠间的人际交往。
信陵君救赵,依靠的是门客的力量。信陵君门下号称有三千宾客,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只有三人,侯嬴、朱亥和张耳。
侯嬴是窃符救赵的主谋,与信陵君结识时已经七十多岁了。从侯嬴的为人行事看,他有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长于谋略策划。他的交际往来,上至王侯公卿,下及市井细民,是民间社会中有声望有势力的领袖人物。结识侯嬴以前,信陵君已经宾客盈门,对于魏国的民间社会,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如姬的父亲被杀,魏王动用政府的力量尚不能捕获凶手,而信陵君使唤门客,迅速将凶手的头颅献于如姬座下。即便如此,就在首都大梁城门,竟然还有侯嬴这样的高名隐士不为自己所知晓,怪不得信陵君要大宴宾客,不惜卑躬屈节,亲自执辔驾车深入商街屠市,低心俯首礼遇侯嬴为上客。信陵君网罗侯嬴入门,无异于将魏国民间社会的政治势力完全收纳于自己的掌握当中。
不过,侯嬴极有可能是新近的外来移民,如同当时的游士豪侠,在各国民间活动驰骋,有影响有名望于江湖,一时犯案在身,被某国政府通缉,或者是恩怨报复,被仇家所逼迫,来到大梁避事,做夷门看守以隐居度日。信陵君的到来,对于避事隐居的侯嬴来说,身名已经大白于天下,未来只有两条选择,或者出山入于信陵君门下,或者是再次逃避隐居。侯嬴年事已高,他选择了前者,不过,他并没有如大多数宾客那样,入居信陵君府上的客舍,按等级享受饮食车马用度的供应,而是坚守自己看门的职业,作非依附的独立上客,保持人格和精神的独立。侯嬴终生修身洁行,不因贫困接受馈赠。信陵君救赵时,侯嬴的人生已经进入暮年,信陵君请得朱亥最后辞别侯嬴时,侯嬴辞谢道:“小臣本是应当跟随同行,无奈年老不能。公子走后,小臣将计算行程,数到公子至晋鄙军中的那一天,北向以剑自刭,遥送公子领大军启程。”信陵君与众门客至邺城军中,杀晋鄙夺得兵权,大梁有消息传来,侯嬴北向邺城方向,伏剑自刎。他用烈士侠义的死,激励英雄,美丽地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朱亥与侯嬴类似。朱亥是力士,是散落在民间的行武侠客,在市井商街以屠宰为生。古代社会,田猎常常是政府军队的战争演习场,屠宰往往是民间侠客的栖身职业处。战国初年,聂政为韩国大臣严仲子所礼遇,激情于士为知己者所用,独自深入相府,刺杀韩国丞相侠累,为严仲子报了仇。当初严仲子不远千里而来,备百金之礼结交聂政时,聂政杀人避仇,流落齐国隐居,就是在市井屠场,以杀狗为职业。战国晚年,荆轲为燕国太子姬丹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荆轲的友人,筑艺名师高渐离隐名改姓潜入宫廷,尽管双眼被剜失明,仍然举筑扑击秦始皇,一死以报知音。高渐离与荆轲结为知己时,也是隐居于燕国首都蓟城商街中作狗屠生意。
网络配图
侯生使信陵君驾车到商街屠市见朱亥,算是为朱亥和信陵君做了引见。事后,侯生向信陵君介绍朱亥,称朱亥是尚未知名于世间的贤者勇士。信陵君数次邀请朱亥,朱亥都婉言回绝,也不多礼回谢,使信陵君好生奇怪。战国游侠的风格,重在心领神受,恩怨铭心刻骨,喜怒不形于色,然诺不轻出口。朱亥受信陵君礼遇,点滴之恩以涌泉相报,内心已经以性命相许,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已。所以,当信陵君请朱亥同行前往晋鄙军中时,朱亥欣然应诺。救赵以后的朱亥,史书上再没有记载。他或许是一直跟随信陵君客居赵国,或许是再次游离出行他国,都不得而知。人生一世,能够在历史上有瞬间的光彩,足矣足矣。
张耳是信陵君门下另一位知名的门客。他的活动,从战国末年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是一位连接战国和秦汉的历史见证人。张耳是魏国首都大梁人,信陵君的事迹,他从小就耳闻目睹,心向往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后,不敢回到魏国,受赵王和平原君感谢礼遇,一直侨居邯郸。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魏国受到秦军的猛烈攻击,陷于危机。在魏王的一再请求下,信陵君结束客居赵国的十年流亡生活,回到大梁,接受魏王的任命为上将军,联络诸侯各国,组成魏、楚、赵、韩、燕五国联军合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东,迫使秦兵退守函谷关。当时秦军的统帅是蒙骜,就是后来秦帝国名臣蒙恬、蒙毅兄弟的祖父。合纵击秦的成功,使信陵君再一次名扬天下,宾客盈门。当时的张耳,还是一名热血少年,景仰慕从,如愿进入信陵君门下做了宾客,攀附龙尾,直接习染了游侠养士的战国时风。
古话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不过是人世间的冷暖常情。信陵君死于魏安釐王三十四年(前243)。信陵君去世后,门下宾客散去,张耳失主,散落民间,成为游侠。无职无业的张耳,在大梁呆不下去了,他脱籍亡命,离开大梁,流落到外黄县城(今河南民权西北)。
外黄在大梁东边二百来里,城里有一位心高气盛的奇女子,父亲是外黄有名的富豪,本人是外黄绝色的美女。她出嫁以后,发现丈夫是位平庸不堪的凡夫俗子,实在是不堪忍受,于是离开丈夫,跑到父亲过去的宾客那里暂时投靠,寻求帮助。这位宾客与张耳相识,他对外黄美人说:“如果一定要另外找好丈夫,除了张耳没有别人。”听了宾客对于张耳的介绍,外黄美人同意了,她请宾客为中介,与丈夫了结夫妻关系,同时,也请宾客为媒人,试探张耳的意思。张耳亡命客居外黄,孤身穷困无援,如今有富家美人愿意下嫁自己,真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当即同意了这门婚事。
战国时代民风开放,男女交往比较自由,婚姻嫁娶,没有儒门道德君子后来搞的那套从一而终的妇德,而是夫妇对等,好说好散,丈夫主动休弃妻子,妻子主动离弃丈夫,都在情理习俗当中。结婚登记,虽说没有什么特别繁杂的手续,不过,需要在官府制作单独立户的户籍。张耳的户籍在大梁,脱籍流落外黄,算是违法亡命,好在女家是外黄的豪门富户,一县上上下下,没有打通不开的关节。张耳娶美人在外黄安家落户后,外有女家重金厚财的资助,内有心高美人的期待督促,如鱼得水,开始成就事业。
信陵君在世时,张耳入门下做宾客;信陵君去世后,张耳出门下回归游侠。在外黄得美女财富后,张耳继承信陵君之流风逸韵,以英雄后人自任,疏财仗义,网罗游士,摇身变为门主,外黄张宅,也成为远近游侠向往的高堂。
门主和宾客,宾客和游侠,一物的两面,贯穿的都是男儿间的然诺交情,豪侠间的人际交往。张耳在民间社会的影响愈深,势力愈强,进而一身三变,在妻家及宾客们的声援下进入政界,被魏王任命为外黄县令,成为贯通官府和民间、跨越白黑两道的要人。张耳的名声,不但超越外黄县及于魏都大梁,进而超越国界,成为各国间声闻遐迩的名士。
这时候,张耳的门下有一位人物慕名而来,他就是以游侠自任的刘邦。
对于游侠少年刘邦来说,信陵君伟大遥远,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偶像,自己则是归心低首的追随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信陵君是光照世界的灿烂明星,刘邦是蛰居乡下的狂热粉丝。
刘邦家在楚国的沛县丰邑,沛县是楚国和魏国间的边县,丰邑乡镇上,多有魏国的移民,甚至有传闻,说刘邦的祖先就是从魏国首都大梁迁徙过来的。是不是如此,久远的往事,实在是扯不清楚。不过,从青少年时代起,刘邦的眼光就一直是向着西方的,先是向着魏国,后是向着秦国。
刘邦向着魏国,西望的是魏都大梁,景仰的是信陵君。刘邦向着秦国,西望的是秦都咸阳,景仰的是秦始皇。信陵君和秦始皇,是刘邦崇拜的两位偶像,是他引以为人生模范的榜样,也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秦始皇,刘邦是见过的。他成为秦帝国的臣民后,在咸阳服徭役时,观望过秦始皇车马出行,感叹如此辉煌的人生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追求。秦始皇对刘邦的影响,是在他起兵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我们将来再来谈论。信陵君对于刘邦的影响,是从少年开始,贯穿终生的。
网络配图
刘邦没有见过信陵君,当他开始游侠生涯时,信陵君已经去世。人世间物事的真价,常常由身后名来反映。信陵君好贤养士、窃符救赵的事迹声誉,生前已经响亮于各国朝野,身后更是广布于天下民间。以政府庙堂舆论,信陵君是抗君之命、安国之危、从道不从君的拂弼之臣;以民间江湖平议,信陵君是打破门第、以贤能结交天下英才、将游侠风气推向历史顶峰的豪贤。
刘邦是乡镇少年,他的游侠生涯,开始于丰邑乡间。在他手下,聚集了一帮无业浪荡少年,跟着刘邦到处生事闲荡。刘邦也俨然以大哥门主自居,带领一帮小兄弟到兄嫂家混饭吃,模仿的就是游侠寄食的风范。他在这个时候的小兄弟之一,就是出生以来的亲友,后来被封为燕王的卢绾。
游侠间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却有上下尊卑关系,在上的是大哥,在下的是小弟,大哥照顾小弟,小弟服从大哥。游侠间虽然没有国籍阶级的差异,却有大致不成文的等级,游侠归附门主,有下客、中客、上客的分别。品论游侠,可以有国侠、县侠、乡侠、里侠的差异。大体而言,在战国的游侠世界里,最高一级如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燕国的太子丹等人,本人或是王族公子,或是高官豪门,身居国都,别有领地封邑以供养士,手下宾客,来自全国,甚至外国,数量可以千人计,他们是势力足以敌国的游侠养主,不妨称为国侠。次一级的游侠,如张耳在外黄,王陵在沛县,本人或者是土生土长的豪富,或者是与豪富关系密切的游士,身居县城,饶有资产,一县之内的游侠,慕名附势于门下,人数可以数十百人计,不妨称为县侠。再下一类,大致就是丰邑乡镇上的刘邦一类了。他们身居乡镇街上,或者家境富裕,或者别有生财之道,可以聚集乡里少年,三五成群,浪荡游闲,人数以数人十人计,不妨称为乡侠。至于最下端的游侠,大概就是居住在闾里间,跟着乡镇上的大哥吆喝的少年,如同丰邑中阳里的卢绾、沛县屠市上的樊哙一类人物了,我们不妨称他们为里侠。
刘邦是乡侠,在丰邑的游侠少年间是大哥,可以呼风唤雨,招呼一方。不过,出了丰邑到了沛县街面上,却是吃不开了。王陵是沛县的县侠,家资富裕,仗义疏财,任气使性,秉性耿直,在沛县江湖上颇有名望,是公认的领袖人物。在游侠社会的沛县场面上,刘邦与众多乡侠里侠一样,是归附在王陵门下,奉王陵为大哥,服侍跟随着的。
不过,与一般的乡里之侠不同,乡侠刘邦是有抱负的人,在他的眼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跟从信陵君作天下游。对于游侠少年刘邦来说,信陵君伟大遥远,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偶像,自己则是归心低首的追随者。用今天的话来说,信陵君是光照世界的灿烂明星,刘邦是蛰居乡下的狂热粉丝。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每每经过大梁,一定要祭祀信陵君。公元前195年,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梁,祭祀以后,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公子无忌,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做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偶像崇拜,古今中外皆然,在舞台影视尚未出现的时代,口碑文字流传的政治文化人物,自然成了人心关注的所在。信陵君去世以后,张耳接续信陵君的遗风,在外黄交接天下豪杰,声名由魏国传到楚国。刘邦听说以后,慕名心动,决心前去跟从。丰邑到外黄县间有数百里之遥,出楚国以后,中间隔着魏国的单县、蒙县、甾县等地。对于少年刘邦来说,这是他的第一次远门出游。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一个二十来岁的无名青年,独自由江苏省丰县徒步到河南省民权县,风餐露宿,无所依凭,无所他念,只是为了想投奔想结识一个自己景仰崇拜的名人,其热情、意志和决心,不难想见。
刘邦如何见到张耳,张耳如何接待刘邦,其间的细节,史书上没有记载。史书上只是说,刘邦曾经数次从沛县来到张耳门下做宾客,随同活跃于江湖,前前后后,在外黄住过数个月之久,可见他们一开始就主从相处得相当融洽,从此延续不断,终身不渝,共同称王后,还成为儿女亲家。
刘邦跟随张耳,大约是在刘邦十七岁到三十二岁之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到225年之间的战国末年。以秦国的历法计,正当秦王政七年到二十二年。公元前240年,刘邦十七岁,而秦王政二十岁,开始亲政掌权,灭六国的步伐加快。前230年,刘邦二十七岁,秦国攻灭韩国,建立颍川郡。前228年,刘邦二十九岁,秦军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安。前226年,刘邦三十一岁,秦军攻下燕国首都蓟城。前225年,刘邦三十二岁,秦军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魏假投降。秦灭魏国后设置了东郡和砀郡,外黄县归属于砀郡。
秦军进入外黄以后,开始整顿秩序,打击民间不法势力。不久,游侠名士、故外黄县令张耳被秦政府通缉。追捕之下,张耳逃离魏国地区,隐姓埋名,在本来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潜伏下来。刘邦与张耳的主从游侠关系,由此中断,刘邦的游侠生涯,也由此告一段落。时代潮流,一步步进入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