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李珏
国 籍:中国
字:待价
性 别:男
李珏--唐朝宰相
李珏,字待价,唐德宗建中四年(784)生于楚州(今淮安)。其先辈出自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客居于淮。他幼年丧父,事母以孝,闻名乡里。年方弱冠,即以明经科名登榜首。宪宗元和十年(815),户部尚书李绛出任华州刺史,邂逅得识李珏,交谈之中,见其天庭丰满,仪表非凡,叹道。“观君之相,定非庸人之辈。”劝李珏不要只研读经学,成为迂腐的学究,要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受到李绛的启发,乃于元和年间举进士而擢高第。河阳三城节度使乌重胤,出自行伍,及为长帅,能与下同甘苦,而善待宾僚,礼分同至,当时名士,咸愿依之。他上表设置幕府,聘请李珏为幕友。时吏部主办文官选拔,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珏四事皆可取,遂登书判拔萃科高等,即授渭南尉。不久,擢升右拾遗。
唐宪宗十五年正月,宪宗暴崩,穆宗即位,八月葬宪宗于景陵,九月大合乐于鱼藻宫,观竞渡,又召李愬、李光颜入朝,欲予重阳日大宴群臣。右拾遗李珏等上疏谏云:道路皆言陛下诏光颜等将与百官高会。然一年未到,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今诸侯国的代表刚走,外族的使者未还,怎可不遵守皇帝死后停止举乐和欢宴的规定。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愬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以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穆宗虽置其疏谏而不纳,然亦知所言于情于理皆宜,遂厚加慰劳。李珏以数谏不得留内,出为下酆令。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孺辟署置幕,聘珏署掌书记。待文宗即位,珏还朝为殿中侍御史,宰相韦处厚说:“天子祭祖之器,岂论劾之才?”遂授礼部员外郎。
李珏居相位仅三年,颇受眷宠,然陷于朋党之争,左右掣肘,屡次求退不准。帝方委用李、杨,乃罢郑覃、夷行知政事。可是,李珏等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终于随着文宗的逝世受到宦官的排斥而罢相,还险些送掉性命。
宣宗立,大中二年(848),李珏被内调任郴、舒二州刺史。舒州位于安徽中部偏南。著名诗人山阳赵嘏于文宗大和年间应进士未第,遂寓居长安,结交卿相,出入馆阁,其时李珏在京任职礼部,后升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与赵嘏既是同乡,又是旧交,赵嘏在《献淮南李仆射》一诗中云:“早年曾谒富民侯”,“旧恩如水满身流”。武宗会昌元年赵嘏迁家浙西,次年登进士第。此次他正赴浙西探亲,听说李珏内调复官,欣喜万分,遂作《回於道中寄舒州李相公》诗一首,其中有“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坛畔望三台。”接着,赵嘏又在舒州献诗一首,对李珏颂扬备至,并思附骥。诗云:
野人留得五湖船,丞相兴歌郡国年。醉笔倚风飘涧雪,静襟披月坐楼天。鹤归华表山河在,气还青云雨露全。闻说万方思旧德,一时倾望重陶甄。此后,李珏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再迁河阳节度使。他在河阳任上,减免高税重赋,并取消陈欠宿债百余万两。后以吏部尚书召珏离镇入京,而河阳府库十倍于初。不久,他被委以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其时,赵嘏正任渭南尉,犹有《献淮南李相公》诗一首,盼望李珏再入中枢,参与国事,排除宵小,重振朝纲,诗曰:
傅岩高静见台星,庙略当时诗不庭。万里有云归碧落,百川无浪到沧溟。军中老将传兵术,江上诸侯受政经。闻道国人思再入,镕金新铸鹤仪形。
数年之后,李珏与赵嘏亦相继谢世。在此之前,他考虑自己历事五朝,遂不以内廷外镇而自异,上表请立皇太子,以维天下人心。会江淮大旱,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将积余留作储备的军粮,杀半价售与平民。当初,淮南三任节度使皆卒于镇所,有人劝他易署治事。他说:“皇上令我守扬州,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处,若何去之?”时扬州酒税偏高而宦官统领的神策军常为豪商上利。他比及病危,官属见他躺卧内室,惟以上述两事已经奏明朝廷,而未见答复为恨,并无一字提及家事。大中七年(853),病逝于任上,享年69岁。封上柱国、赞皇郡开国公,食邑1500户。赠司空,谥号贞穆。李珏精于儒学,亦善古乐章句,文宗每听乐,鄙恶郑、卫声,诏太常(礼乐之官)习开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韶乐》和之。舞曲成,帝命翰林学士李珏陪同阅于庭。他秉性寡欲,早年丧偶,不置妾侍。门无杂宾,谢绝馈饷,高风亮节,淮南之人甚称其德;及珏病殁,赴京叩阙下,愿立遗爱碑,刻其业绩,让其仁爱留于后世。综观李珏一生,主要立于文宗、宣宗两朝;文宗承父兄奢弊之余,当阍寺(太监)挠权之际,而难以治易乱,化危为安,宣宗自大中临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阍寺摄气,由是刑政不滥,贤能效用;两朝政事虽未臻至善,但颇有起色,其中也有李珏的一份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