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巫蛊,是指巫师利用邪毒之术,设法诅咒人的统称。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使得巫蛊厌胜大行其道,行不正之风,毁人利己。通俗的讲,蛊其实就是一种毒虫,所说的巫蛊之术就是用这些毒虫的毒素去害人,因为古时候缺乏医学知识,所以人们才将这一现象和巫术联系到一起。就连帝王本人也不例外。
在历史的一系列演化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琅琊榜》的原型——汉武帝时期的两次巫蛊之祸了。
为胶东王的汉武帝刘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此举动赢得了长公主刘嫖的信任,刘彻荣登大宝和陈阿娇为后乃是后话,巫蛊之祸由此而来。
网络配图
公元前130年的陈阿娇皇后“巫蛊案”。陈阿娇当上皇后以后,专横跋扈,对武帝的行动严加管束,处处干涉。汉武帝忧心忡忡。偶然的机会汉武帝接触了卫子夫后,就专宠卫子夫,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了长子刘剧,被立为太子,武帝自然冷落了陈阿娇。陈阿娇为了保住自己皇后的位子,铤而走险,指使女巫楚服等操演巫蛊之术,诅咒武帝。汉武帝发现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女巫楚服枭首于市,皇后也被打入冷宫。这一案件牵连被杀的有300余人。
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三百多条人命并没有让这位年轻的帝王停止杀戮。
巫蛊之祸特指汉武帝征和二年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牵连者上至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下至普通平民,多达数十万人。丞相公孙贺的夫人卫君孺,是卫皇后的姐姐,公孙贺因此受到宠信。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接替父亲担任太仆,骄横奢侈。擅自动用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钱,事情败露后被捕下狱。这时,汉武帝正诏令各地紧急通缉阳陵大侠客朱安世,于是公孙贺请求汉武帝让他负责追捕朱安世,来为其子公孙敬声赎罪,汉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后来,公孙贺果然将朱安世逮捕。朱安世却上书汉武帝公孙贺等人埋蛊厌人,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公孙贺被逮捕下狱,罪名属实,父子二人都死于狱中,并被灭族,同时还牵连阳石公主和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另一个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被杀。卫氏在汉廷内部的政治盟友也因此损失殆尽。汉武帝任命涿郡太守刘屈牦为丞相,封其为澎侯。再后来,宠臣江充见汉武帝忌惮此事,便与虎谋皮,借刘彻之手杀害太子刘拒。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捕 杀江充,武帝发兵追捕,太子也发兵抗拒。激战五日后,太子兵败出逃泉鸩,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自尽,两皇孙亦死。这段历史被称为“巫蛊之祸”。
以汉朝发生的 这两起巫蛊案来看,可知蛊毒害人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
隋朝发生的这件事,可大可小, 据《隋书独孤迤传》记载,隋代大将军独孤迤的家里,有一个名叫徐阿尼的丫头,有拜猫鬼的习惯,每天深夜子时,她偷偷的起床,备供品焚香向猫鬼祭拜,(子属鼠,子时拜猫,暗示以鼠祭猫),所以猫鬼常把别家的财物搬给她。独孤迤因内戚关系做官,有一天在花园里向徐阿尼说:“你叫猫鬼向独孤皇后(迤同父异母的姐姐)说,请皇后常常赐钱。”后果然灵验。有好事者向隋文帝参了一本,文帝下令把徐阿尼赶走,不久独孤迤被免官为庶人,猫鬼也不见了。
网络配图
《岭南卫生方》中记载制蛊之法:将百虫置器密封之,使它们自相残食,独存,便可为蛊害人。但是,巫蛊也并非只能害人,相反的,它也能救人。
《续资治通鉴卷四十九》中记载,在宋朝的时候,民间放蛊害人的事,也常有发生。上达天听,仁宗也叹息不已。庆历八年,仁宗翻看刑事案件,见福州有一个叫林士元的医生用中药治疗蛊毒,很有效果。仁宗大喜过望,将林士元的治蛊药方交给宫中的太医审查,连同太医们搜集的治蛊秘方,汇为一编,印成专书,颁发各路,由民间使用。由此可见,肉食者并不鄙。
老话讲,宁得罪小人,不得罪女人。接下来发生在明朝的巫蛊事件,就践行了这句老话。故事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吴江县的商人周礼身上。他从小在外经商,有一年到广西无意中遇见了一位陈姓寡妇,经媒人说合,周礼答应入赘陈家,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光阴荏苒,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他的儿子也及弱冠。人老了难免有落叶归根的念头,周礼也不例外。他的妻子劝止不住,只好叫儿子跟他父亲一同回吴江老家。陈氏放了一个蛊给周礼并且暗中告知儿子:“汝父若归,便解此蛊。”不到一年,周礼的蛊发作,每天要喝水一桶,肚子涨得像水桶大 。他的儿子向父亲建议回广西,周礼也想回去,奈何大肚如临盆。他的儿子便照著他母亲教他的方法,将周礼的蛊病治好。至此,周礼的肚子里吐了一条活的鲫鱼, 这条鲫鱼就是蛊。
网络配图
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一件尤为奇怪的事,作者纪昀的曾伯祖父患长期失眠心悸而亡,此后,该支辈辈有一人患同样病症。家中人虽觉诧异,却无法弄清其中奥秘。后来他家翻修房屋,工匠师傅踏看了他家居室,都认为房子有问题。后果然在一根房柱上找到蹊跷。在这根柱子上有一镶嵌进去的方块木头,取下这块木头,里面有一个小洞,洞里放着一泥做的灯盏,灯盏底部画着符咒,工匠将灯盏打得粉碎。此后,这种诡异的现象戛然而止了。
有一些事,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怪力乱神之事由来已久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在这里奉劝大家一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方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