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董昭,曹操才终有机会实现“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格局,这给曹操称霸提供了极大的政治资本。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和郭嘉张郃一样,董昭也曾效命于袁绍,袁绍任命他为参军事之职。当袁绍和公孙瓒大战于界桥的时候,袁绍兵少,巨鹿太守打算投奔公孙瓒。袁绍得到消息后,立即让董昭去当巨鹿太守,临发时问他如何统领部下,董昭说出他的攻心计,语在《三国志》一书中:问:“御以何术?”对曰:“一人之微,不能消众谋,欲诱致其心,唱与同议,及得其情,乃当权以制之耳。计在临时,未可得言。”上述这段对话,大概就是董昭为人处世的内心独白,大意就是初期势单力薄,不能得到众人拥戴,只有先和他们“同流合污”,待了解敌情,再见机行事。董昭到巨鹿之后,假托袁绍诏书,说郡中豪强将联合黄巾攻击巨鹿城,当机立断斩杀豪强数人,郡中其余大族人人自危,都俯首听命于董昭。
董昭有个弟弟叫董访,在诸侯张邈军中,但张邈和袁绍有仇,于是董昭经常遭到流言蜚语的攻击,袁绍也将加罪于他。恰好袁绍派董昭作为使者出使长安,经过河内张扬地界,张杨曾和董昭交谈,之后就倾力相留,董昭顺水推舟的留在张扬麾下,被封为骑都尉。这时候曹操势力开始崛起,一日曹操派使者来,向张扬借道,要西去长安拜谒汉献帝,张扬毫不犹豫的予以拒绝。此时董昭出现,对张扬说,曹操虽然和袁绍亲为一家,但这种形势不会长久,现如今曹操势力弱小,但却是当今英雄,超世之杰,袁绍也不能和他相媲美,应该和曹操结盟,“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矣。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于是张扬大喜,并且亲自向汉献帝上书表荐曹操。可见,董昭看人的水平是很高的,料定曹操不会平凡,久居人下。
此时的董昭,已经有投奔明主曹操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当此之时,汉献帝趁李傕郭汜内斗之际,在军阀韩邐,杨奉,董承的帮助下,逃到了洛阳。但这几人貌合神离,董昭看在眼里,于是假托曹操手笔,给兵力最强但没有党派支援的杨奉致书,先赞扬当初杨奉救驾,有再造社稷之功,必将留名青史,并且说此时的汉室还很微弱,希望能和杨奉内外团结,兴复汉室,而且自己辖区粮草丰富,愿意提供杨奉作为军资之用。杨奉收到书信后,大喜,当即表荐曹操为镇东将军,封爵费亭侯(曹操父之前的封爵)。
曹操因被表荐而升官,得到去洛阳朝见汉献帝的机会。在这段期间,曹操问计于董昭,董昭见机会来了,立即将自己苦心经营的计划全盘托出,说前日册封之事,是杨奉一人的主意,并且杨奉不结党派,手下人才稀少,在这段期间,应该厚谢杨奉,使他放松警惕,再找准时机,对他说洛阳没有粮草,希望献帝能暂时临幸鲁阳,鲁阳离许昌很近,这样迎接献帝到许昌也很容易;再则杨奉此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一定不会察觉出什么异常。曹操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事,等献帝车驾出发大半之日,杨奉才发觉大事不妙,但追悔莫及。曹操经过这次瞒天过海,得以开启“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洞察人心,攻心为上,董昭用的炉火纯青。后来曹仁和满宠在襄樊被关羽重重包围,天下振动。孙权不愿关羽坐大,于是写信给曹操,提出自己将派兵攻击关羽后方江陵和公安两个军事重镇,如果关羽听道要这两个城池要丢失,必定会回援,那么襄樊之围将不攻自破,最后孙权在信里还格外提到不要走漏风声,不然关羽会有所准备。曹操收到这封书信之后,召集群僚商讨此事,众人都说应该按照孙权之言严守消息,但董昭却提出完成相反的计策,“军事尚权,期于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佈惧,倘有他意,危难不小。露之未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这段对话,《三国志》中记录的完全,大意是说,应该将孙权的消息泄漏给关羽,这样关羽会迅速回援,曹仁得救,并且城中士卒听闻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必定军心大振,誓死守城,而且就算关羽探听到孙权的军事动向,自恃甚高的关羽也不会轻易退兵。曹操何等聪明,当即称“善”。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和董昭断言的一致,董昭若不是有洞察人心的本领和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是绝不会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看的如此透彻明了。
董昭在曹魏虽然不像郭嘉荀彧那样备受瞩目,但可以这么说,要不是董昭促成曹操“挟天子令诸侯”,那当时孰能逐鹿中原,称霸北方还不可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