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的三国鼎立现象 三国鼎立除了魏蜀吴还有这几个时期存在过

2020年07月19日13:36:25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三国鼎立现象,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三国鼎立,在我国历史上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魏、蜀、吴。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于中原(洛阳)。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巴蜀(成都)。

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于江南(南京)。

魏蜀吴三国鼎立

因此,在这个最为世人熟知的三国时期,是中原、江南、巴蜀的三足鼎立,但这并非我国历史上最常见的三足鼎立模式,因为江南和巴蜀之地均无法单独与中原抗衡,只有二者联合才能与中原并立,北方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模式并不稳固。

那么,最常见的模式是什么呢?我们来数一下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有几次:

1、后赵、成汉与东晋三足鼎立

公元303年,李雄据有巴蜀之地,建立成汉。

公元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

公元329年,后赵的石勒灭前赵的刘曜,一统北方。

后赵、成汉、东晋三国鼎立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已成,这一模式与魏、蜀、吴几乎完全相同。

2、前秦、前燕与东晋三足鼎立

石勒死后,北方重新进入乱世。

公元352年,符健称帝于长安,建立前秦。

公元352年,慕容恪击败冉闵的大魏,慕容儁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

前秦、前燕与东晋

从此,前秦、前燕与东晋三足鼎立,同时成为三足鼎立最常见的模式。

其中,前秦立足关中、前燕立足河北、东晋占据江南,在此模式下,三国实力相差不大,比魏蜀吴模式更稳固。

中国地缘结构

如果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北方在地利和实力上占有优势,南方的政权只有在北方分裂的情况下才能长期保存。而北方的分裂和对峙便是关中与河北的对立,比较而言,关中地利上较优,而河北实力稍胜。综合起来看,关中、河北与江南这三者之间基本上构成一种大体的均衡。

3、后秦、后燕与东晋三足鼎立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一统北方。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败于淝水,北方重新大乱。

公元384年,姚苌称帝于关中,次年斩杀苻坚,建立后秦。

公元384年,慕容垂称帝,定都河北中山,史称后燕。

后秦、后燕与东晋

至此,后秦、后燕与东晋重新三足鼎立。

4、西魏、东魏与南梁三足鼎立

公元417年,后秦被东晋刘裕所灭。

公元409年,后燕被北魏拦腰截断,分为北燕和南燕两部分,北魏拓跋焘灭北燕,东晋刘裕灭南燕。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高欢在河北地区掌控东魏(都邺城),宇文泰在关中地区掌控西魏(都长安)。

而南方地区,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

公元479年,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南朝齐。

公元502年,萧衍取代南齐建立南朝梁。

西魏、东魏与梁

至此,西魏、东魏、南梁重新三足鼎立。

5、北周、北齐与南陈

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自立为帝,建立北齐。

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自立为帝,建立北周。

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南梁,建立南城。

北周、北齐与陈

至此,北周、北齐、南陈三足鼎立。

在我国历史上,关中、河北与江南、巴蜀是最容易割据的地区,关中的政权强盛时,往往能控制陇西、河西;河北的势力则往往控制华北大平原,并常常延伸至辽西;巴蜀地区则通常并于东南。

因此,关中、河北与江南三者之间的鼎立,是最经常出现的三足鼎立,而六次的三足鼎立最终均走向南北对峙:

西晋与东吴、后赵与东晋、前秦与东晋、北魏与刘宋、北周与南陈。

南方政权的存在时间取决于北方整合的程度,当北方完成了内部整合,统一便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