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就吴国来说,疆域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吴国的都城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在吴王阖闾在位时,吴国曾在柏举之战中击败楚国,攻入楚国都城。
在吴王阖闾之后,吴王夫差自然希望可以称霸中原,成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样的春秋霸主。于是,在春秋末期,吴王夫差进攻齐国,和齐军进行了艾陵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吴国取得了胜利,甚至可以说是重创齐国。但是,在艾陵之战后,夫差却没有继续进攻齐国。那么,问题来了,艾陵之战中,齐国损失10万大军,吴国为何不趁势消灭齐国呢?
一
首先,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打鲁国。到了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得知齐景公去世的消息,认为这是一个进攻齐国的良好机会。于是,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吴国联合鲁国发动了艾陵之战。此战,吴国等诸侯国的兵力达到10万人,而齐国的兵力也差不多为10万人。双方展开大战,结果齐国吃到了败仗。在艾陵之战中,吴国大军俘获齐国主帅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较彻底的围歼战,因为在这场战役中,齐国一下子就损失了10万大军。由此,对于损失10万大军的齐国,可谓遭到了重创。不过,在艾陵之战后,吴国没有继续攻打齐国。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tuó,驼)皋盟会。对此,在笔者看来,艾陵之战后,吴国之所以没有趁势消灭齐国,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消灭大国需要承受比较大的压力。
二
在春秋时期,众多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消灭,比如晋国、楚国就吞并了周边的众多小国,从而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但是,想要消灭一个大国,除了自身要拥有相对应的实力,还需要考虑到周王室以及其他大国的态度。对于吴国来说,虽然是姬姓诸侯国,但是,因为地处偏远之地,又僭越称王,吴国和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有齐国和周王室之间亲近。在此基础上,吴国想要消灭齐国,自然不会获得周王室的支持。至于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也不愿意看到齐国被消灭的结果,因为这意味着吴国势力的迅速扩大,从而会和以上诸侯国争霸中原。
所以,对于吴王夫差来说,如果强行消灭齐国,很可能会遭到周边大国的反对。早在吴王阖闾在位时,吴国曾在柏举之战中击败楚国,攻入楚国都城。结果,因为秦国出兵帮助楚国等原因,吴国最终从楚国撤退,无法进一步攻占楚国的疆域。同样的道理,吴王夫差自然不想重蹈覆辙了。
三
另一方面,虽然齐国损失了10万大军,但是,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传统齐国,依然具有一战之力。对于齐国来说,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因为煮盐垦田,富甲一方,齐国得以在春秋初期率先崛起,并诞生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虽然在艾陵之战中,齐国损失了10万大军。不过,这并不是齐国的全部兵力。如果吴王夫差继续进攻齐国的话,还会遭到激烈的抵抗。
在此基础上,一旦吴国大军长期陷入到齐国战场的话,那么想要及时抽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吴王夫差这位君主看来在战略方面确具清醒的战略眼光:当吴军歼灭齐军后,能冷静地控制战局的发展,断然止戈,主动从齐国退兵。这既不结深怨于齐,又考虑到了楚、越两国可能从背后袭击吴国的危险局面,还真正起到了威吓晋国的作用,实为深谋远虑的一招妙棋。
四
最后,进一步来说,如果吴王夫差把主力长期留在齐国战场,恐怕背后的楚国和越国,都可能对吴国趁机发难。众所周知,在春秋后期,吴国和楚国之间长期交战,双方之间的矛盾是比较深的。如果有机会能削弱吴国,楚国自然不会错失这一机会。同样的道理,越国和吴国之间,也是长期交战。比如越王勾践在被击败之后,卧薪尝胆,准备对吴国发动致命一击。所以,如果吴王夫差想要趁势灭掉齐国,那么,吴国很可能会在齐国灭亡之前,就被越国、楚国联手消灭。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越军进入吴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艾陵之战的两年后,越王勾践果然偷袭了吴国。可是,吴王夫差因为不听伍子胥的劝谏,自然是缺乏防备的,这导致越国大军成功攻入吴国。公元前476年,勾践再次攻打吴。公元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公元前473年十一月丁卯,越国打败吴国。不久之后,吴王夫差自尽,而吴国这一姬姓诸侯国,最终也被越国消灭了。因为吴国连续和周边大国交战,所以越国消灭吴国时,后者可谓众叛亲离,只能无奈接受被灭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