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三藩之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拥有雄才大略的康熙,之所以迟迟不敢拿吴三桂开刀,实际上说明了对方的实力,确实是让皇帝不敢掉以轻心。然而在康熙最终下达削藩令后的一段时间,吴三桂的大军打得清军甚至没有还手之力,一度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然而看似实力占优的三藩之乱,最终还是败在了摇摇欲坠的大清手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吴三桂的野心暴露过早。一开始他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很有关系,当时可以说是一呼百应、应者云集,这也保证了他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占据上风。然而过了好长时间,他却迟迟不肯立明朝宗室为皇帝,到后来竟然自己选择了称帝,原本很多支持他的人,这时就选择了倒戈相向,这时的他已经不得民心了。
其次,吴三桂的胸襟不够开阔。看到他把事情搞得这么大,就连朝鲜都在那里蠢蠢欲动。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有两大强援,分别就是蒙古贵族,还有盘踞在台湾的郑成功后裔。如果这些势力运用得当的话,几路夹攻、里应外合,康熙会很狼狈。然而他在这方面的统战工作,其实是很失败的。
第三,吴三桂也有很多的无奈。虽然他的三藩声势浩大,但事实上他能够掌控在手中的,也只有他自己那一支部队,其它的充其量只能算是各怀鬼胎的盟军,这在军事调度方面是相当不利的。当时康熙看到无法抵挡吴三桂的进攻,就对另两家藩王进行了及时的分化。
第四,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大错。即使有上面这些不利因素,但在起事之初,他的大军还是迅速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地盘。这时候他最应该做的,就是趁清兵惶恐惊惧还没有回过神的功夫,迅速地发动闪电战打到北京。虽然这里有很大的风险,但"兵行险着",原本就是取胜的应有之义。
就连他的军师,也多次敦促他尽快挥师北上,然而这时的他却有点举棋不定。其实他不肯跨过长江,反而给清兵提供了喘息之机。那些在北方地区,原本想要起事的士大夫阶层,看到越来越多的清兵,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吴三桂也失去了最大的助力。
事实上如果吴三桂不想北上的话,他完全可以一路向东进发,把江南富庶之地收归己有。然而在他鼎盛时期,甚至连武昌都没有夺取下来,仅仅靠着西南地区的人口和粮饷,是不足以支持他长时期作战的。在他离世之后,吴氏后人更是难堪大用,自然不是康熙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