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清兵入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圆圆曲》
满人能够入关,很多人都认为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
当年,李自成对明朝的一些官员,也有过招降,并且,吴三桂也在其中。
那么,二人为何闹翻呢?
如果,很多事情只看结果,那可能找不出当初的真实原因。当时,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吴三桂正在赶往北京的路上,但还没到,皇帝就殁了。此时,山海关外的宁远已是一座孤城,失去了战略意义。换句话说,如果,吴三桂拼死抵抗,只是暂缓满人入关,并不能阻止。
都知道,军事上的要塞,只有连片才能起到攻防兼备。单靠一座城池防御,除非进出只有这一条道。所以说,此时的吴三桂前面有两条路:要么投靠李自成,要么投靠满人。当时的局势很是微妙,由于,他的家人被李自成扣押,所以,他非常有戒心,防止对方使诈,便暗中和多尔衮接洽。
之后,人们评述李自成被胜利冲昏了大脑,居然先出招,带10万人奔赴山海关。其实,从其扣押家人逼迫吴三桂就范一事来看,李自成这个人其实非常缺乏“领导”才能。认为一切靠“武力”都能搞定,当然,这也是因为自从起义以来,他取得的成绩靠的都是武力。
从这一点看,李自成已经棋输一招了。
因为,历代招降大将,成功的都是先安抚家人,再由家人出面,事半功倍,而用要挟的手法来对付有脾气的人,大都会失败。尤其,中间还有个“陈圆圆”,这可是千金得来的爱妾,哪容别人染指,这么一个“打脸”的事,让吴三桂怎能不恼火。
也许,真的是李自成过于自满了,他一路进攻就没怎么遇上过劲敌。于是,在李自成眼中,吴三桂和那些“窝囊”的明朝官员一样,吓唬吓唬,便会听话了。然而,历史总是如此,冷不丁安排出一位“黑马”。其实,吴三桂也是非常的矛盾,一边是“忠”,一边是“孝”,他如何两全?
此时,他能做的,就是联手满人,先“解放”家人,再“谋取”大事。但是,事情的走向却往往出人意料。之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二人等于彻底翻脸,那些家人没有了价值,统统被砍了。
由此,李自成彻底将吴三桂推进了满人的怀抱。
其实,征服更多则是靠“心”,而不是依仗武力。
前期,可以用武力来昭示自己的“霸权”,但是,一旦局面打开,更多的要靠“软”方法,让大家习惯这种既成的局面。而且,李自成后来的失败,应该从自身找原因,除了自满外,还没有大局观,即:认识的狭隘。其实,看李自成的生平,和朱元璋有点像,先做和尚,再从军,但为何差别那么大呢?
环境的迥异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不读书。此外,发展到如此现状,吴三桂的心思完全变成了“复仇”,家仇和国仇。但是,满人怎么会给他机会报“国仇”呢?这个时候,南明政权又助推了一把,主动和满人商谈,商量着共同消灭李自成。因此,作为一线的吴三桂,毫无选择。
其实,他并不是“真心”想做降将。但是,如果不行动,便等于和南明政权对立,于是,吴三桂只能和满人联手了。可见,这时的吴三桂,已无法回头,使得他历史上的形象,就此定格。
至于后来因康熙削藩,他反了,更多的原因,还是芥蒂当年的“被逼”选择。
也有说他和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一样,只不过是为了守住自己那点“收益”。看似有点道理,但吴三桂后来粮饷急缺,还是满人给解决的。这难道不是李自成的失误吗?在对手没有主动出击前,贸然率兵前往,给人的直觉,就是想要赶尽杀绝,这就是逼着对手和自己对立。
所以,三方真正放在一起分析,从战略大局的方面考虑,李自成排末位。而且,从其入北京后的举动来看,虽前期的确有一些限制令,但从后来部下的胡作非为来看,只能说明,李自成没有更有效的“管理”举措,这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现在来看,满人入关,是吴三桂的一个“过错”。但是,这个“锅”有点重,一人之力无法挡“举国之兵”。如果明朝的那些皇帝们,能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何愁这些?而李自成只不过占领了北京及北方一带,当然,这个地方很具有象征意义,国都没了。
然而,江南还有大片领土,但崇祯倒是干脆,殉国。
要知道,在当时的认知中,皇帝在,国家在。不然,满人为何要费尽心机抓他的后人呢?
试想,皇帝都撂挑子了,说句难听的话,其他人还有何义务去守卫你的江山呢?其实,崇祯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但无奈的是,明朝已经走到了灭亡的边缘。在崇祯执政期间,一直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但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使明朝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
此外,崇祯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却重用宦官。因为,崇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不仅不相信文武百官,还频繁地调整官吏,使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
最终,崇祯一步步将明朝带入了灭亡。
参考资料:
【《平西王吴三桂传》、《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明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