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剪辫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情缘阅读小编一起欣赏。
在清军入关建立中原政权伊始,就对占领地人们推行了剃发留辫政策,即除了用于编辫子的头顶和后部毛发外,前顶及周边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这种政策之血腥,可谓罄竹难书,真真到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地步。
清政府就是以这种血腥的“留辫运动”树立了自己绝对的统治权威。因之,留不留辫子,在有清一代,始终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执法甚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剪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随之,剪辫子运动席卷全国,革命军政府专门成立宣讲团与“剪辫队”,见了男人的辫子就剪,以期结束一个旧时代,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那就是剪辫子之风始于何时?
事实是,剪辫子之风,并不是在民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晚清时期,剪辫子之风就已经刮起。
1840年,西方列强,尤其以英帝国为首的侵略者,用坚船利炮开道,发起了对清朝的鸦片战争,从此,渐次打开了清朝的国门,清廷也被迫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洋务运动。
到了晚清,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科技、文化等的交流日益增多。尽管清朝的主流意识是把外邦当夷敌看待,以上对下,以尊对卑,甚至把外交部称之为“理藩院”,以此鄙视洋人,但还是有许多进步人士甚至王公大臣提出剪辫子的要求。
有识之士或叫进步人士提出剪辫的要求不足为奇,革命派以剪辫子之行动用来反清更不足为奇。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那些满清亲贵为何也有了剪掉辫子,“背叛祖宗”的想法和行为了呢?难道他们就不怕政治不正确,知法犯法,触犯大清律例,惹来杀身之祸吗?
然而,让人心知肚明的是,那个时候,晚清国门已洞开,洋人已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国人也开始走了出去,那根辫子在中国人脑后拖了两百余年,此时,不仅太累赘,太扎眼,也太落伍了。毕竟,晚清与清朝建立之初,国情已发生巨大变化,诚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1872年,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带往美国留学的幼童,脑后就都拖着辫子。这些头上编着辫子的小男儿到美国后,美国小孩常常跟在他们后面喊“中国女孩子”,甚至指着辫子侮其为“猪尾巴”。
逐渐地,“祖宗之法不可变”一说,已被洋人破坏得七零八落。再说,慈禧太后能长期垂帘听政,不肯还政于皇上,不也是对祖宗之法的一大破坏吗?
如此看来,剃发留辫的祖宗之法是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了。
1898年戊戌变法,康有为给光绪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呼吁光绪帝率先剪辫断发,改换服装,给国民做个榜样。他对男人留辫子诘道:“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康有为还把去辫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他痛陈道,“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1900年,章太炎在上海当众剪掉辫子,引起轰动。20世纪初,伴随着革命党人反清革命高涨的到来,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子称为“烦恼丝”。1902年以后,中国大规模地往日本派送留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到了日本就剪掉了辫子。不仅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出现了剪辫子的风潮。
1905年,清末重臣爱新觉罗·载泽、司法部长戴鸿慈到西方考察宪政,40多个随员中剪辫子的占了一半。年轻贵族,八旗子弟中,不少人在革命前就剪掉了辫子。更让人感叹的是,1908年慈禧出殡的时候,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拍下当时的照片,骑在马上的新军士兵,也都剪了辫子,脑后光秃秃的。
也是在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学生基本都剪去了辫子。
时代在变,形势比人强。此时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剪辫子风潮,只得睁只眼闭只眼,不置可否,再也没有了入关时,那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杀戮蛮勇了。
1911年10月10日,凡是参加武昌起义的所有将士和民众都剪掉了辫子。
见大清大势已去,一些清朝的官僚政客也开始借剪辫跟上形势。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的那天晚上,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由此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同志”。
当然,清朝灭亡后,随着剪辫风潮的退去,留不留辫子,留什么发型,基本上与政治无甚关系了,尽而渐渐还原为民众自由选择的风俗习惯了。无疑,这是辛亥革命后,历史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