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为什么不修长城的读者,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长城作为古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自从战国时期修建之后,秦朝将几个断开的长城连接在一起,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来,历朝历代基本上都会对长城进行修建,用来抵御北方的外族人,但是为什么到了清朝时期却不修长城了?清朝没有修长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觉得没有必要,还是不想修了呢?
长城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不仅是北方边境,战国群雄在中原多处屡有建造,如山东的齐长城,邯郸南部的赵长城,河南南阳的楚长城(方墙)。但是随着中原地区的统一,这些具有军事防御作用的设施便失去了存在价值以致消逝于历史长河。但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两千年来给中原农耕文明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北方长城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到了明朝更是达到顶峰。
到了清朝,长城的修建被叫停,这一劳民伤财而又对中原王朝安全意义重大的超级工程最终成为了历史。清帝康熙更是说了这样一番“激动人心”的名言:“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这句话直白的意思是,长城什么的修了也白搭,人民才是根本,得民心者的天下。后世人有许多正因这一点而对康熙称赞不已,将其吹捧为“明君圣主”。然而历史的真相如何呢?今天笔者就用史实来谈一谈这个问题,清朝不修长城的真正原因并非自信而是心虚!
首先大家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秦、汉、明等朝代要大规模修造长城,而满清却不呢?这跟这些朝代的根本性质有关。秦汉、朱明这些朝代是汉人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其统治的核心乃至根本乃是中原农耕地区,这些王朝代表的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利益!而当时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劫掠,给中原造成了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和国防压力。纵然中原王朝强盛之时,由于游牧民族的高度机动性,使得中原大军有劲也使不着,纵然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无法彻底解决北方边患。而通过修建依山据险的万里长城,可以对游牧民族形成空间上的“隔离”,可以说:修长城的“守”在性价比上远远要比数十万大军的“攻”来的划算,这是中原汉人现实主义的智慧使然。
而满清这个朝代就不同了,它是由东北少数民族满洲人建立的,是通过对中原的大规模屠杀和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这个朝代的性质与前面提到的朝代截然不同,它代表的是满洲贵族集团的统治利益,汉人只是被统治者。由于满清统治阶层的特殊性使得清帝国具有奇特的性质:它是一个二元性的帝国,即兼有中原农耕文明与满蒙藏草原游牧渔猎文明的二元特点。
由于作为被奴役阶层的中原汉人具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和高度发达的灿烂文化,而作为统治集团的满洲人却人数极寡且文明极端落后,使得满清集团对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稳固性是极不自信的。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拉拢蒙古和西藏游牧民族成为清朝统治者的必要手段。本来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的对面的蒙古人,已经成为了满洲人的重要盟友,清朝自然没有了修长城的必要了。长城是用来“防胡”的,而清朝统治者自身就是“胡”,哪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道理!
在康熙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对汉人王朝修建长城的不屑,这在笔者看来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由于清朝北部边患的解决使得康熙产生了主观自大的情绪,以致在言语上对长城极为不屑,但要换做他面对同样的挑战,他也不会比前人强到那里去。
为什么笔者会这么说呢?这我们就得来看一看清朝的另一项政策:沿海迁界。沿海迁界又称迁界禁海,简单来说,这是康熙为了对付台湾郑氏集团,将沿海地区居民全部内迁几十公里,从而断绝台湾的物资来源,困死台湾残明集团。史书记载,满清曾下令三日之内迁光沿海居民,凡是不配合的全部残酷杀掉,给沿海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苦难。甚至于沿海大树也被砍光,房屋也被焚毁。
沿海迁界与长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空间上的“隔离”以达到对抗敌对势力的效果。所以说康熙并无看轻长城的资格。
平心而论,在台湾被收复后康熙结束禁海政策重新开海复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还要来看看清朝的另一项措施了:柳条边。
“柳条边”始筑于1638年(皇太极崇德三年),完工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四十三年才基本完成。这是一条宽、高均为一米总长度为1300余公里的土堤。土堤的外侧是一条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条“袖珍版”的长城。只不过长城防的是关外游牧民族,而柳条边防的是关内人。
按说清朝已经统一天下了,疆土之内满汉一家。康熙也在宣扬什么以人为本嘛。那为什么还要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来修柳条边呢?原来在清朝统治者心中,对于是否能千秋万世统治中原是缺乏信心的,毕竟元朝的前例历历在目。而东北可是自己的“龙兴之地”,是自己的老家。将来真要是中原有变,他们可要给自己准备好退路的。所以清朝费了大工夫也要修柳条边,从而隔离东北和中原,防止中原汉人渗透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