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清高宗乾隆皇帝凭借两点著名于世,其一成为缔造历史上极其繁荣的"康乾盛世"的皇帝之一,其二是历史上的寿命最长的帝王,在位时长达六十年,驾崩时八十八岁。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承继清朝大统,八十五岁主动禅位给太子嘉庆,余生过着太上皇的日子。
那么乾隆皇帝最后三年是如何度过的呢?
名义退休,暗地掌权
乾隆皇帝与历史上其他的太上皇如出一辙,都是名义上退休,主动禅让,实际上仍然作为封建王朝的核心掌舵人存在。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听我训导。此话的意思是说,对于新皇帝嘉庆,乾隆爷仍然事必躬亲地指导他去处理国家政务,嘉庆皇帝也十分乖巧,早晚都围绕在乾隆身边听后教导。
旁人咋一看,觉得乾隆皇帝是爱惜儿子、关心国家大事,其实不然。乾隆皇帝于嘉庆元年(1796)禅位给嘉庆,嘉庆出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也就是说嘉庆当上皇帝时已经是36岁。
36岁的年纪放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中流砥柱,何况从小深受皇室教育的皇子。
也就是说,乾隆皇帝最后的三年太上皇时光中,嘉庆皇帝还是作为摆设存在。国家大事皆由乾隆出,嘉庆只是负责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充其量作为只是作为封建王朝的形象而存在。
毕竟,乾隆皇帝所谓的禅让更多是迫于无奈,因为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执政六十一年,为了保全自己孝道的美德,乾隆皇帝才选择在六十岁的时候退休。
这一点从《清高宗实录》中可以考证,原文如下:朕践阼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
祖父康熙一生跌宕起伏,开创盛世功贯千秋万代,作为孙子的乾隆承接盛世,若是坐皇位时间超过长辈,在封建社会的礼制下,这是一种对祖先的不敬,所以乾隆才会主动提出禅让。
千古帝王,文艺情怀
不得不说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所有"二代"当中最成功的一位。
从康熙时代开始,满清进入全盛时期,"权"和"财"两项衡量成功的标准,没人能跟乾隆皇帝相比。祖上两代人做皇帝都干的不错,所以少年时代的乾隆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对于古玩、绘画、书法的酷爱程度近乎痴迷的境界。
有儿子嘉庆负责一些边角事务,乾隆皇帝将腾出的时间专门用来发展业余爱好,作为盛世之下的天子,相对来说日子会比开国皇帝过的富裕安定,日常的文艺娱乐生活丰富,培养一些个人爱好是人之常情,
书法上,自然不必多说。乾隆皇帝最喜欢行书和草书的书法,因为行、草书法才能与自己风流天子的身份相匹配。
乾隆爷将王恂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全部收入囊中,放在养心殿经常临摹练习,而且给存在三大名家书法帖的屋子命名为"三希堂",足以见得乾隆皇帝对其酷爱至极。
像其他搜寻一些奇珍异宝、修建宫殿对于乾隆皇帝来说,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毕竟乾隆爷实在太有钱。
举办千叟宴
千叟宴是清朝独有的一项皇宫宴会,由康熙皇帝开启先河,等到乾隆皇帝时期最为完善和繁盛。
乾隆皇帝退居太上皇以后,于嘉庆元年(1796)举办盛大的千叟宴,清朝史料统计,此次千叟宴的参席人数3056人,受赏者达到5000人。
宴会期间,参加人员们即兴赋诗的数量都有3000余首,足以见得其盛状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极其罕见的一次皇宫盛宴。
作为一代风流才艺天子的乾隆,能够在晚年的时光,斥巨资举办一次千叟宴,虽然有着铺张浪费之嫌,但是千叟宴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
为何乾隆皇帝一是给天下树立尊老爱幼的风气;二是向新皇帝嘉庆暗示,自己这个太上皇还是要继续尊重。
乾隆晚年最大的事件就是民间爆发白莲起义,刚刚登上皇位的嘉庆就摊上这么大的事,显然有些惊慌失措。作为刚退居太上皇的乾隆,只能帮着嘉庆去镇压处理白莲起义。
这次事件一直持续多年,耗费满清朝廷不少的国库开支,也让原本想着颐养天年的乾隆付出不少精力,扰乱了乾隆皇帝的养老计划。
直到乾隆皇帝驾崩时,白莲起义仍然没有完全被平复,不得不说是乾隆皇帝到死的一种"遗憾"。
所以,乾隆皇帝即便是做太上皇,主要的国家大事仍然是由自己点头,《清史》中也明确记载,乾隆太上皇处理事情,依然用"朕"作为自称。
但作为康乾盛世的主要参与者,我们应该本着一片公心去看待,左右朝廷事务是对嘉庆皇帝和天下的负责,乾隆皇帝对历史的贡献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