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权臣篡位前为什么要“加九锡”?

2020年07月20日11:50:27

从汉至宋,权臣移鼎前,必先封公、封王、赐九锡,然后再登上九五之位,这几乎成了易代鼎革的惯例。“加九锡”是个怎样的仪式?为何权臣篡位前总要“加九锡”?

01 “九锡”是什么?

据《说文解字》中所说:锡者,赐也。九锡,即九赐。据说周朝时便有九赐制度,《公羊传》所引《礼纬·含文嘉》中曰:“诸侯有德,当益其地,不过百里,后有功加以九赐。”其中的“赐九锡”实际上是对有功诸侯的极高规格的赏赐。关于这九种具体赏赐的内容以及它们的次序如何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

《礼记正义》卷一《曲礼》疏引“公羊”说:“九锡之次与《含文嘉》不同,一曰加服,二曰朱户,三曰纳陛,四曰舆马,五曰乐则,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秬鬯。”《韩诗外传》卷八云:“传曰: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鈇钺,九锡秬鬯。”

其实此处的“九”并非一个实称,而是泛指贝、旗、圭瓒、彝器、玉环等数十种物件,甚至一切日用品,周天子皆可赐予诸侯。但西周时尚未有朱户、纳陛,应是后世儒生依汉制而附会到西周锡命制度之上的。

02 王莽篡汉与曹操加九锡

西汉末,王莽通过受九锡而登上皇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通过授九锡而成为黄帝的人,开后世之先河。然而因王莽代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莽禅代亦不为后世所认同,九锡与禅让制度也就没有正式确立起来。

建安十七年十月(公元212年),谏议大夫董昭揣度曹操心意,首倡要为曹操进爵赐九锡。之后,在曹操的授意下,“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登坛受禅称帝,改国号为大魏。这场“禅让”大戏终于在曹家父子两代人的倾力出演下落下帷幕。

曹操加九锡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写:“至曹魏则既欲移汉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弑之名,于是假禅让为攘夺。自此例一开,而晋、宋、齐、梁、北齐、后周以及陈、隋皆效之。此外尚有司马伦、桓玄之徒,亦援以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征诛起,而亦假代王之禅,朱温更以盗贼起,而亦假哀帝之禅。至曹魏创此一局,而奉为成式者,且十数代,历七八百年,真所谓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03 “加九锡”的泛滥和原因

权臣篡位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他们为何不约而同地选择“加九锡”作为篡位前的“仪式”?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言道出了中国古代国家机器的两大主要职能——祭祀和征伐。“九锡”则完全体现出了这二大功能,其中的九锡中的虎贲、弓矢、钺、鬯等就与与祀、戎紧密相连。《白虎通》卷三上云:“能退恶者赐虎贲,能诛有罪者赐钺,能征不义者赐弓矢,孝道备者赐鬯”。获了九锡即表示可以代表天子征讨叛逆,也可以天子名义进行祭祀,这几乎相当于交出了君主和国家机器最重要的职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赐九锡几乎成为中国从汉到宋之间权臣夺取政权的一种必要的程序和制度。当时的王朝虽然建立了皇权统治,但毕竟皇权还不够集中,皇帝一旦失去对兵权的控制,或者碰上天下动乱,就容易出现出威胁皇权的权臣,这些权臣最终通过加九锡走上篡位之路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