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心目中,西晋是一个以短命和混乱而著称的朝代。实际上,西晋也曾有一段世人称颂的“治世”,这就是司马炎刚登基时候的“太康之治”。
所谓“太康之治”,由于其发生在晋武帝太康年间(280年——289年)而得名。这段历史又被称为“太康盛世”、“太康繁荣”。说句实在话,它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比起来可实在不怎么样。这个盛世是一个暗流涌动的盛世,它建立在流沙之上,根基不牢,一旦有点什么情况就会崩塌。
司马炎
司马炎虽然登基称帝,但是却并不能安卧。在外还有东吴在南割据一方,北面的少数民族问题也是急需解决。在内,为了完成取代曹魏的事业,从司马懿开始一直到自己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世家大族个个人心不安,惶恐万分。尤其是曹氏子弟更是急需安抚的对象。
为此,司马炎刚等级就下诏让已经被废为陈留王的曹奂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他还让刘禅的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缓解了这些世家大族们对西晋政权的恐惧乃至反感。西晋攻灭东吴孙氏政权后,三国复归一统,历经了长时间战乱的广大群众终于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晋武帝司马炎首先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一、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二、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遭受战火蹂躏的北方。三、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晋书·食货志》说:“平吴之后,……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在促进农业生产、加强财政制度等诸方面中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占田令。
西晋统一局面
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颁布占田令“以名占田”,分王室、官员及平民三种。(1)王室:王、公、侯,应以封国为家,但可在京城有房屋一栋。大国国王得郊田15顷、次国得10顷、小国得7顷;(2)官员:依照官员的品第准许其占据一定面积的田地、荫客数及荫户数;(3)平民:人民向国家登记户口,并呈报所占田亩数。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70亩,女子30亩。可以见得,占田制既保护了政府收入,又保护了士族特权。占田制在曹魏原来屯田制破坏后,允许农民占有开垦无主荒地。对于贵族官僚而言,确认与保护他们的已占有的大量土地与人口,从制度上保障了其经济利益。干宝的《晋纪总论》中对“太康之治”有一段记载:“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故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可见在太康年间,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相比于战乱期间,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权贵的利益也有了某些保证。
八王之乱
为了笼络人心,司马炎大封功臣,而且和当年的西周、西汉一样对子弟进行分封。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诸王手握兵权,对中央不利。对此司马炎也想到了,他想用当年汉武帝的推恩令,让大国最后都变成小国。可是他在位的时间太短了,这项措施没有能贯彻下去。而且建国之后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挥霍无度,奢侈成风,边境少数民族也虎视眈眈。这些都是所谓盛世之下的隐忧。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等人纷纷起兵,各地的都督也趁机以“清君侧”的名义试探中央的反应,最后造成八王之乱,国家分裂。再加上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更是容易让他们在乱世有机可乘最终酿成了五胡乱华。可以说司马炎的太康之治不仅名不副实,还为子孙留下了很多的问题,乃至于成了国家动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