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文化在宋国的迅猛发展,曾让许多殷商后裔们背离周王国的礼乐制度,而转投传统文化。宋宣公让位于宋穆公的决定,就是这种社会思潮的反应。宋宣公和宋穆公主要活跃在公元前747年到720年之间,差不多近3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整个中原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主要是郑国。此时为郑庄公在位,郑国国力达至巅峰。
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代通过政治联姻,与鲁国的关系基本上还算是稳固联盟,边境虽有小摩擦,但终归是分封诸侯国之间的问题,是内部矛盾。但是到郑庄公独霸时代,郑国成为诸侯列国不可忽视的重要诸侯国。郑庄公可说是敢为天下先,其他诸侯国只是对周天子礼乐制度有所忤逆,而郑庄公则是直接出动军队与周天子对战,这也是自周王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出现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正面战争。
郑国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虽为富庶之地,但却隶属中原之核心,可谓是四战之地,西为周天子和秦国,北边有晋齐,南边有楚国,东方则是传统中原诸侯国们。对郑国而言,三面皆为大国,严重制约着郑国的发展,唯独东方才是郑国发展的方向,而东方则唯“宋国和鲁国”为大,郑国的基本战略自然就是针对东方的诸侯国。
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
《史记》载:“二十九年,庄公怒周弗礼,与鲁易祊、许田。”郑国与鲁国的联盟,应始于此时。当时周桓王与郑庄公交恶,双方尚未正面开战,郑庄公以交换边境土地的方式,与鲁国进行政治联盟。“三十八年,北戎伐齐,齐使求救,郑遣太子忽将兵救齐。齐釐公欲妻之,忽 谢曰:我小国,非齐敌也。”这是郑国与齐国联盟的直接证据,齐国受北戎征伐,郑国太子忽率兵救齐,齐国希望以齐女联姻郑国,太子忽居然能够直接拒绝齐国好意,也可见郑国当时之声威,以援军身份自诩为“我小国,非齐敌也”,无非是自谦的说辞。
郑庄公的外交手段,数年之间必是坚持不懈。郑国成功的孤立周王室,但孤立周王室的目的并非是要取而代之,而是要为郑国的发展壮大赢取时间。这个时间段里,郑庄公如同狼一般的目光,正盯着不远处的宋国,欲将其纳入版图之内。宋国戴、武、宣三公显然意识到郑庄公的意图,才会持续推行改革图强,不过宋国的法制数代皆受周围的姬姓诸侯国们所压制,宋国虽为殷商之后,有着法治的基因,却无法通过变法的方式以图强,况且宋国的正考父家族,也只是对殷商文化进行过整理,宋国推行较为成功的即是殷商文化的复兴,而非政治和军事复兴,在受到北方戎族的侵伐时,尚且需要依靠鲁国以援助。
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
郑国架空周王室的同时,其实也将宋国的国际地位削弱,史载:“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这是宋穆公死后几年内发生的事情,可见当时在郑国的重压之下,宋国已经深刻意识到郑国之压迫。宋穆公在临死之际,就将两个儿子送到郑国,一方面是为让位于宋宣公的儿子与夷,一方面也可能是对管理朝政感到疲惫,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步自己的后程。
但是,与夷继位为宋殇公,这位宋国君主可并非是省心的主,当年自己本就应该提前成为宋国君主,而因为自己的父亲宋宣公的一念之间,自己就由君降级为臣,可说是倒霉至极。如今君位归位,宋殇公当然不希望再出现这样的事情,当知道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在郑国,便是大动干戈,发兵攻打郑国,这即可说是郑宋之间矛盾的扩大化。宋殇公在世之时,忧心忡忡之事,莫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