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军打仗,没钱可不成。
然而在晚清时期,朝廷军队打仗,打的都是穷仗。为什么呢?
一言蔽之,财政困难,国库没钱。就连湘军围剿太平天国运动,都得靠曾国藩施展个人魅力四处筹措军饷。
借不到钱的话,湘军就得喝西北风。
1873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奉命西征,收复新疆。
这是左宗棠几经周转争取来的结果。此前,朝廷一直在要不要收复新疆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反对者以李鸿章为代表,他们主张干脆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左宗棠则据理力争,指出如果一旦放弃塞防,将导致敌人得寸进尺,继续侵占我国领土。
最终,慈禧太后支持了左宗棠的主张,并将收复新疆的任务交给了他。
为了表示对左宗棠的支持,慈禧太后下令,由户部拨款200万两银子作为西征军饷。
在国库穷得叮当响的情况下,朝廷能够拿出200万两银子,殊为难得。
然而,这对于开销巨大的西征来说,无异于九牛一毛。
左宗棠从来就不怕打仗。早在1852年,他就在炮火连天之际,缒城而入长沙。
帮助湖南巡抚张亮基抵抗太平军的围攻,从此投入军营。
此后,他恶战太平军、平定捻军和陕甘回乱,立下赫赫军功。
可是,“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没有足够的军饷,这场仗怎么打?
朝廷当然也很清楚左宗棠面临的窘况,下令各省协饷300万两银子。
什么是协饷呢?是指从税收富裕的省份调拨银两,协助收支不能平衡的省份。
由于这部分银两主要用于军饷开支,便称之为“协饷”。
战争年代,各省调拨银两较为积极;但到了和平时期,各省就开始拖欠协饷。
到1873年,各省拖欠朝廷的协饷达到了2000多万两银子。
所以,300万两银子的协饷,其实就是一张白条。左宗棠能指望这张白条去打仗?
无奈之际,左宗棠找来他的老搭档胡雪岩,通过他牵线搭桥,找外国银行借钱,借了500万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
战争打响了,随着战事的深入,银子流水一般用出去,区区700万两银子很快就用光了。
左宗棠仍然采取老办法,于1877年、1878年、1881年分三次向外国银行借款1375万两银子。
最终,左宗棠在西征一役中,向外国银行借款共计1875万两银子。
自然,向外国银行借款,是需要支付利息的。
各家外国银行的利息高低不一,令人不解的是,左宗棠借款,专找利息高的外国银行借钱。
他前后4次借款,有的年息高至18%,有的年息低至9.75%,比当时各家外国银行通常的利息高出一倍到两倍以上。
为此,两江总督刘坤一曾经致信给左宗棠,说:“此间认借洋款,自不能不照胡道(胡雪岩)办理,以期妥速。
然每百万利银至二十四万之多,所耗不赀,我中堂想亦万不得已而偶一为之也。”
刘坤一觉得借100万两银子,利息就高达24万银子,实在过于昂贵,只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不能频繁而为。
实际上,左宗棠并不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是有意借高息借款。因为,他要用高息借款来达到几个目的。
一、高息借款虽然利息高,但有两个好处,就是资金量大、筹借速度快。
左宗棠所借是军饷,动不动就是几百万两银子;而且要得很急,等米下锅。
只有用高息才能吸引有实力的外国银行借款,迅速筹措到需要的银子,满足用兵需要。
二、左宗棠还有利用洋债逼迫协饷之意。
毕竟,这些洋债虽然是左宗棠借来的,但还钱的人却不是他,而是各省督抚。
将来,各省督抚要连本带利地用协饷归还洋债。
借款的利息越高,各省督抚越有紧迫感,迅速筹措协饷还债,否则利息越滚越多,吃亏的还是他们。
这就是左宗棠自己所言,向外国银行借款,“于国计丝毫无损,于各省应解协饷藉资腾挪。”
三、高息为胡雪岩留下利润空间。
左宗棠4次找外国银行借钱,都是由胡雪岩牵线搭桥,跑前跑后,做了大量看不见的工作。
一度还将自家的产业抵押上了。左宗棠是体制内人物,领兵打仗,国家会支付薪水。
可胡雪岩是一个商人,无法通过制度安排来获得应有的报酬。
总不能让胡雪岩白跑一趟,甚至倒贴老本吧?
左宗棠只能采取其他方式,如让胡雪岩吃利差等,来作为一种回报。
利息越高,胡雪岩的利润空间越大。
四、通过高息贷款来获得英国人的支持。
当时,英国汇丰银行的利息最高。
左宗棠大张旗鼓地向英国汇丰银行借高息贷款,是在试图把英国人绑在西征的战车上。
这一招取得了极妙的效果。
此前,英国在新疆问题上态度暧昧,有意承认阿古柏叛军,向叛军提供武器。
还派员到总理衙门正式提出要求清朝放弃新疆。
后来,左宗棠从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后,英国对叛军的态度转变了。
开始支持西征,并向西征军提供了大量先进武器,包括马蒂尼-亨利步枪、雷明顿步枪、斯宾塞连珠枪等最新款的武器。
有了这批英国武器,左宗棠的西征军如虎添翼。
如同英国观察家包罗杰在《阿古柏伯克传》中所言:
“这支军队完全不同于所有以前在中亚的中国军队,它基本近似于一个欧洲强国的军队。”
西征军最终取得了收复新疆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