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剧目
《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御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羊》、《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十老安刘》古装戏和《杜鹃山》、《年年有余》等。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个人故事
屈受诬陷
1942年秋天,马连良应邀赴奉天(现辽宁省沈阳市)演出,为父亲的朋友办回民学校募集资金。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一助学义举却遭到国民党接收大员的敲诈,这些国民党的"劫收"大员看到马连良有些积蓄,他们便想方设法搜集。对1942年马连良赴奉天演出的材料,为了让"马连良汉奸案"罪名成立,他们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马连良扶风社义演招牌"华北文化使节团",偷换成了"华北政务委员会演艺使节团",将捐资助学为目的的义演,说成是"华北政务委员会"官方使节团,专程为庆贺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而演出的。
义演真相
马连良父亲马西园的朋友张子文,要建私立奉天文化学校(后改为回民中学)。马连良是回族,加之父亲的关系,他义不容辞地赴奉天参加义演,为张子文筹办的奉天文化学校募集资金。时值日伪时期,由于东北三省沦陷,遭到日军占领,出关和入关都要《出国证》、《入国证》,马连良要想出关并不容易。于是,张子文找到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滨田办理《出国证》,滨田起初并不同意,后又提出以马连良为团长,组建华北文化使节团,来"满洲国"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很显然,这是个阴谋,由于时间紧迫,张子文当时并没有考虑过多就同意了。
日本人听说了马连良赴奉天演出的事,非常高兴,并马上下令通知马连良于3月1日前赶到新京,以华北使节团的名义参加纪念"满洲国"十周年的演出。马连良半生演忠孝节义爱国戏,此时却要违背良心去给日本人祝贺演出,这是他和张子文事先并没有料到的。于是,他以配角不齐等各种理由搪塞,一再拖延时间。直至错过了3月1日,拖延了整整半年的时间。
1942年10月下旬,马连良率领扶风社青衣李玉茹、丑角马富禄、花脸刘连容、小生叶盛兰、武生黄元庆等40余人,以"华北文化使节团"的名义前往奉天。随后,在东北大戏院和中央大戏院演出了10天,共10场戏。演出的剧目有《龙凤呈祥》、《群英会》、《十老安刘》等,场场爆满,每天的票房收入高达几万元,最后将义演全部收入25万元,都捐给了张子文创办的奉天私立文化学校。演出结束后,马连良回到北平后,得知办学资金仍有缺口,又捐出10万元。
行膳排场
京谚有云:"马连良的腔,山东馆的汤。"这是赞赏山东厨师做菜看重吊汤,汤的味道可与马连良的戏腔媲美。但马为天方教人,从不去大教馆子的。那时梨园界,讲究行膳排场且精于饮馔者,首推马连良,而两益轩的膳境最够排场,肴馔做得也颇和马的胃口,故而这里成为他宴宾酬客或聚友品馔的首选地。
两益轩比西来顺开业要早一些,店址在前门外,两层楼面,楼下是散座,楼上是雅间。不仅装潢气派,又总是给人新鲜如原的感觉:窗明幔净,用具光洁如新,地面一尘不染,堂倌儿穿得干净利落。那时,梨园界的人都住在南城外,离这里近便。唱戏的人无论哪一派,都注重保护嗓子,多不吃猪肉,以为能生痰,所以乐意到清真馆子吃牛羊肉。这样一来,占据地利又讲究卫生的两益轩就被梨园界捧红了。马连良是其中的大主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