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把人才看得十分重要,所以各国把能够找到人才,看作执政中的第一要务。
其中景公与晏婴的一番话,把人才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景公很是担心的对晏婴的说:“是贤能之才,我如何得知呢?
晏婴回答说:“既为贤能之人,一般是隐而不现的,主要在与大王的对人才的态度,因为平时大王不致力于选拔,所以是不能识贤能的。”
景公急切地对晏婴说:“能否向您请教求贤的方法呀。”
晏婴若有所思地说:“大王鉴别人才的时候,要观察他交往的朋友,要分析他的言谈举止和习惯爱好,千万不要根据他华美的言辞、雄辩的口才论定他品行的好坏,也不要按照别人的评论褒贬来判断他才能的高下,这样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选拔的人才,选拔上来的人才,就不会故作姿态了,同时也不会掩饰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来取悦君王。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在得势时,看他主张什么;失势的时候,要看他拒绝什么;在他富贵的时候,看他反对什么。出类拔萃的人物,一般态度是很慎重的,考虑问题是很全面的,他们是不会轻易进入仕途的,即使进入了仕途,也很容易隐退。”
接着晏婴又把正派人和不正派人的处世原则,做了一下对比。
正派的人,即使掌握的了权利,对待众人都是一视同仁,不因私情而偏袒;
当他们仕途通达的时候,他们心中无形中更增加了压力,更加地促使他们顾念民众;
在交友的时候,贤能的人是考虑对方的品德德行的,只结交志趣相投,性情高尚的人,从来不会在君王面前馋毁人;
同时也是不会靠虐待老百姓来提高自己在国家的地位的,所以,他们就赢得了在显达时,没有杀身之祸,而在隐退的时候,也不会危害自身。
不正派的人,做法完全是相反的。
当这些人有幸被君王任用后,就会虐待百姓;
这些人如果处于下位,就会心存不满,甚至能干出逆反君上的事情;
他们侍奉君主,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他们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讲忠义,不注重人的品行,结交朋友也是很轻率;
他们在别人面前夸耀官位盛气凌人,而且善于标榜自己,在世人面前喜欢自我吹嘘;
这些人被起用的时候,老百姓就会无形的感到忧虑,而且当他们处于下位的时候,他们又会做出危害君王的举动和言行。
所以,识人和用人是很重要的,所谓的“得一士而国兴,失一士而国王”,这种说法是不为过的。晏婴语重长心地说。
景公赞许的点点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