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旗民不结亲”,揭秘清朝“满汉通婚”艰难之路

2020年08月01日00:55:04

满清入关之前,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根本不存在禁止满汉通婚的规定。不过当时满族人聚族而居,与汉人交流也比较少,满汉通婚的现象不是很常见。顺治初年,多尔衮任摄政王时期,也是允许满汉通婚的,比如顺治五年(1648年),特地颁发谕令曰:“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官民,皆朕臣子,欲其辑和亲睦,莫如联姻一事,凡满汉官民,有欲联姻者,皆从其原”。

但是在多尔衮去世后,开始有了禁止满汉通婚的说法。究其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满族作为统治阶层,需保持本民族血统的纯正,如《辽阳县志》曾载:“顺治以来…满人与民人不交产、不结婚,意在保持生计及种族(即民族)”;一说因满人与汉人语言、风俗存在不同;一说与入关之初激烈的满汉矛盾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怕满族女子嫁给汉人后影响满族人口的增加。

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清朝禁止满汉通婚的确有了条文规定,比如乾隆二年(1737年)谕内务府:“向来包衣管领下女子,不准聘与包衣佐领下人;包衣佐领下女子,不准聘与八旗之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强调了这一禁令,将禁止与满人通婚的范围扩大到了蒙古人、锡伯人等,“蒙古、锡伯、巴尔虎、汉军包衣佐领下之女,照满洲例,禁止与汉人结亲”。乾隆三十一年,又明确规定宗室女性不得与满族之外的民族通婚:“宗室之女不得与八旗别载册籍之户结亲云,即开户也”。

从乾隆朝的谕令可以看出,其并未对宗室男性作出相关规定,而在实际嫁娶中,宗室与旗人娶汉族女性为妻的情况并不少见。清朝的选秀女制度并未将汉军排除在外,于是很多汉军旗人之女都与宗室男性通婚,比如康熙及乾隆帝的母亲就是汉军旗人。清朝很多皇帝都有汉族血统,比如历来对乾隆皇帝究竟是满人还是汉人一直众说纷纭。此外,即便是宗室女性,也有因特定的政治需要而下嫁汉人的。比如顺治皇帝在任中前期,满清政权基础不稳固,因而要借助吴三桂、耿精忠、尚信之等人镇压各地叛乱,为了笼络吴三桂等人,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多尔衮第十四女和硕公主下嫁平西王吴三桂子应熊。十二年六月,和硕显亲王的姐姐下嫁耿精忠。

在民间,有些地方满汉通婚较为普遍,比如在满汉杂居的东北地区,很多满人都娶了汉人女子为妻,汉人女子采用顶名等隐瞒汉人身份的方式嫁给满族男性,不过满族女子很少嫁给汉族男子。但是在大部分地方,民间禁止满汉通婚较宗室还要严格,一方面与固有的民族观念有关,另一方面清政府对民间的控制更为严格。

到了清末,尤其是同治、光绪年间,禁止满汉通婚的措令逐渐被废除,这大概与满汉民族间的对立逐渐弱化有关,同时汉人的崛起也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