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周平王东迁东周以来,天下诸侯尽皆分割,相互征伐达500余年,史称春秋战国。随着商鞅变法的实施,秦国国力日益增强。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尽扫六国而合天下,废诸侯而设三十六郡,以百官统之。为了方便全国的生产,秦始皇还统一文字、度量衡。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他还修筑驰道和长城,方便军队运输和防守边疆。如此丰功伟绩,可真算得上是千古一帝。
嬴政自视功绩前无,因此取三皇五帝中的二字,创立“皇帝”一词。既然是古今第一皇帝,肯定要在活着的时候享尽人间奢华,就算死了也要显示自己恢宏的气势,以英灵统御天下。
公元前247年,还未一统天下的秦王嬴政,就开始着手修建自己在骊山的陵墓。陵墓的设计者,是当时的丞相李斯,而监工则是少府令章邯。而这陵墓的规模,必然是亘古未有的,这一点可以根据修建秦始皇陵动用的人数佐证。据《汉宫旧仪》记载:“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明显可以得知,仅仅修建骊山陵的隶徒,就有七十二万人。
网络配图
此外为了防止陵墓被盗,始皇下令深挖,《汉宫旧仪》记载“旁行三百丈乃止”。以秦汉度量制推算,三百丈大约有690米,大约相当于277层楼高。倘若记载属实,那秦始皇的陵墓规格,绝对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虽然深挖了那么深,秦始皇依旧认为不保险。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他下令自己的陵墓必须“已深已及,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古人普遍采用木料造屋,数千年前的陵墓不仅有硬度要求,竟然还有防火要求,因此可以推断,骊山陵一定采用了极为特殊的防火、防凿材料。
采用了如此高等的技术,秦始皇陵理应万无一失,可是他依旧担心死后墓室被盗。据《史记》所载:“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既泄……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是秦二世胡亥所说,意思就是秦始皇陵修完后,为了保守陵墓的秘密,竟然将所有工匠,全都死死关在墓室里面,再也不能出来。
究竟是何等秘密如此关键,以至于秦二世胡亥如此大动干戈呢?一来,可以证明秦始皇陵,应该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入口。为了保住这个入口的秘密,所有人都不能活着出来。二来,《史记》说“工匠为机”,这机指的是什么?一种是打开墓室的机关,另一种就指的是机关暗器。
网络配图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一位深知机械构造的人,名叫鲁班。他做出的东西,无一不是精品。有一本书叫《鲁班营造法式》,就是讲得鲁班的机械构造。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书中大部分已经失传,残留的《鲁班经》讲得只是建筑、装修一方面的东西。可即便如此,鲁班流传下来的技术依旧令今人赞叹不已。秦代一定有完整的《鲁班营造法式》,可能会制造出更加精巧,又令今人匪夷所思的器械。
另外据《水经注》记载,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也就是说这始皇陵内,洞穴顶刻着的是天文天象,而地面则模仿秦国的地势营造,江河湖海则挖出壕沟灌入水银,模仿秦国的河流。水银是重金属,有剧毒,但是这种金属却是液体的,因此秦始皇的棺椁有可能就是铜质的,漂浮于水银河之上。根据考古队的资料显示,秦始皇陵的土壤,其水银含量确实呈现一种非常规则的几何图案,因此上述所言应该不诬。
网络配图
嬴政的防盗墓措施,效果如何?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曾经屡次被盗挖,比如项羽、黄巢、温韬等人都有记载,但是根据考古队的勘察资料显示,秦始皇陵附近的封土堆土壤未曾翻动,地宫也似乎未被破坏,因此骊山陵实际上根本没有被盗过!至于为什么不被盗挖,可能与剧毒有关,也有可能是难以找到地宫入口。
如果情况属实,还是希望考古人员掂量一下自己装备的水平,不要盲目挖掘。当年铁骨铮铮的郭沫若非要挖陵,以致许多原本完好如初珍贵的文物,见到空气便灰飞烟灭。千万不要再让文物凭空消失的惨剧上演,这是小编内心迫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