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褒贬不一慈禧太后为何被称为老佛爷?

2020年07月24日18:41:30

一提起慈禧太后,马上就会联想到老佛爷。作为国母,慈禧太后的多才多艺是享有声誉的,她不但是诗人和词人,在政治上还做出了许多震惊内外的大事。关于慈禧的传奇小说传记有很多,对慈禧太后诸多的名号,自古以来就褒贬不一。“爷”似乎是男人的专称,但慈禧为什么称作是“爷”,且是“老佛爷”呢?

网络配图

慈禧善于信佛礼佛,被称作是佛,没什么奇怪,可偏偏在后面加了个“爷”字,大有一种专横霸道的姿态。在我们古代,历朝历代大兴佛法的帝王屡见不鲜,同时灭佛的帝王也是普遍存在着。究其究竟,这无非是一种信仰而已,佛教文化的发展与转折,都可见威风八面的帝王心理在作怪。可慈禧太后很特殊,被称作是老佛爷到底有什么寓意?她的身份从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最后到皇太后,老佛爷的名号是因地位的提升自然而致,还是不得已别有用心?

笔者查阅史料发现,老佛爷的名号背后另有隐情,相关的传说并不可信。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满洲镶蓝旗人。她是被选秀入宫的,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因生下皇子载淳,地位开始提升,要知道载淳可是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啊,慈禧因此而受宠,被晋封为懿贵妃。能够亲近与皇帝身边的妃子,能有几人啊,懿贵妃不但有姿色,生育皇子有功,且能帮着咸丰皇帝批阅奏章,因为她思维敏捷且书法好。于是,由开始时咸丰皇帝的口述,懿贵妃代笔,渐渐地转为懿贵妃开始了提议,而咸丰皇帝欣喜接受。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咸丰皇帝体弱多病,不能勤于政务,二是懿贵妃的诸多建议很合理,咸丰皇帝放松了自己,却无形中成就了懿贵妃。

应该承认,是时代造就了慈禧。懿贵妃开始时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单纯地感到替皇帝做点事情很开心。时值大清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外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能替体弱多病咸丰皇帝处理些政务,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女子参政在古代是不允许的,当朝将臣都害怕懿贵妃步武则天的后尘,虽有进谏咸丰皇帝,可又没有合适的人选,且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也就放松了警惕。懿贵妃也乐于做这些事,不甘平庸的她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追求。岂不知,她是为自己埋下了伏雷,成为了众箭矢地。

网络配图

咸丰皇帝是在热河去世的,一代帝王为保命逃出宫,是什么感受啊。身体状况急速下降,急火攻心旧病复发,临终时将六岁的载淳托付给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同时呢,又给了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正因为互相牵制,矛盾无法化解,权力的平等导致了互相残杀。懿贵妃习惯了咸丰皇帝生前的给他的权力,况且咸丰死后被尊称为皇太后,如今表面上是地位提升了,可实际却没实权,她的眼里岂能容得下沙子?于是,慈禧太后处斩了八大臣,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并改年号为“同治”。慈禧太后从此一跃至政治的前台,在大张阔斧改革的同时,也不忘加强自己的政权统治。

老佛爷的称呼起之光绪年间,年近20岁的同治皇帝因病去世,慈禧立他的侄儿载湉为帝,改年号为“光绪”。两太后曾在同治皇帝17岁选后时撤帘归政,如今两太后再次垂帘听政。慈禧为了独揽朝纲,不惜使用各种手段,传闻慈安太后暴亡时仅45岁,很多人认为是慈禧所害。除了争夺政权外,慈禧还需母仪天下,而这就需要安抚民心。于是,慈禧想方设法将自己炒作成佛,利用佛来营造一片祥和,一些新政也在佛光普照的氛围里颁布推行。

网络配图

民间关于老佛爷的说法众多:慈禧为百姓向如来佛求雨,听起来就感觉荒诞。慈禧六十大寿自加徽号,令承值人员等称他作老佛爷,这倒有可能。李莲英为了恭维慈禧,以大雄宝殿佛光显灵为名,也似乎顺理成章。然而,这些说法都是人为的,老佛爷的称呼是清朝皇帝的特称,源自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满清建国,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且以老佛爷的身份自居,足见其威望和魄力了。

或许是受了慈禧太后的影响,晚清的一些官僚、财主的称呼也为“爷”,这已然成为了一种时尚。民国时期,“爷”的称呼开始泛滥了起来,就连占山为王的女土匪也自称为“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