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古装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清朝皇帝的身边,有很多随从,有持刀剑的,这类就是清朝的大内侍卫。他们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帝的安全,不管在哪寸步不离其左右。大家就要问了,大内侍卫究竟是个什么官职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大内侍卫的故事。
网络配图
怀安县王虎屯乡李信屯村,清朝时期,出了一位皇宫的大内最高侍卫黄大元。
清道光时期,年幼的黄大元到柴沟堡拜庚子科武举贾致和为师,学文习武。后来因黄父去世,隧赴延庆下水磨村一富豪杜诗家打杂,东家视黄大元武艺不凡收为义子,并与其子结成异性兄弟,聘武师同窗习武。
苦练三年后,黄大元于咸丰五年考取武秀才。
同治二年,朝廷开科殿试,分三场,第一场步射,黄大元三箭都中耙心;第二场舞刀花,他把120斤重的大刀舞动生风;第三场石锁较力,他把百余斤的石锁套起来绕场一周,再掷出去。
同治皇帝当场传谕,封黄大元为头等侍卫。
说到这大内侍卫,通俗地讲就是在帝王左右侍从并护卫的武官。
网络配图
明朝的御前侍卫也就是锦衣卫,全称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他们在正式场合穿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腰系鸾春带,平时身着红色的便衣,十分气派。古人惯以朝廷鹰犬暗称呼锦衣卫为东厂、西厂、内行厂。
清朝时,选三旗子弟为侍卫,皇帝亲近的人才有资格。有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大内侍卫等。
大内侍卫是清军中最为尖锐、最为神秘的一支万里挑一的军队,是清军的精英,是最接近皇帝的男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很多的家丁和奴仆,这些人演化成了他的侍卫。
到了皇太极时期,不断完善后组成了专管大内侍卫的机构——侍卫处,这个机构的领导为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担任)、内大臣(从一品,六人)、散秩大臣(从二品,不定额)。录属于侍卫处的侍卫包括:头等侍卫60人,正三品;二等侍卫150人,正四品;三等侍卫270人,正五品;蓝翎侍卫90人,正六品。随旗行走的宗室侍卫,一等侍卫9人,二等侍卫18人,三等侍卫66人。
大内伺位不仅是高官,还有一些特殊的恩宠。
清朝初期,黄马褂和花翎是宫中伺卫专用的,那是无比的荣耀,其他人如亲王贝勒般尊贵,也没有。直到乾隆时期,很多人以兼任伺卫内大臣的手段攫取这一殊荣,之后,黄马褂和花翎的授予才逐渐泛化。
清朝对服饰的穿用有严格的规定,四品官以下不得用端罩,武三品以下不得用绿貂朝衣,武官五品以下不得用朝珠,但以上规定对侍卫官除外。
网络配图
顺治时期,皇帝手里只有正黄旗和镶黄旗,摄政王多尔衮死后,顺治帝才把正白旗收回来,这三旗合称为“上三旗”。雍正以后,皇帝逐渐掌握了全部八旗,并建立蒙、汉八旗,侍卫的选拨范围才的所扩大。但最接近皇帝的亲军,仍然选自上三旗。大内侍卫都是皇帝的心腹,皇帝集权意识强,天下事无所不总,大内侍卫便担当起了密探。
当大内伺卫,是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可以加官进爵,是名利双收的美差。大内侍卫往往从家庭背景良好,并与皇家关系密切的家族中挑选并训练出来。
康熙年间,又从武举中的佼佼者增置了汉人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