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上早朝是怎么解决早饭的 太监已经在皇宫中摆早点摊

2020年07月23日09:02:20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早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古代朝臣们的主要工作便是上朝议事、进谏参奏,且往往是天还没亮就要整装入宫,可谓是“鸡鸣即起”。明初诗人高启的《早至阙下候朝》中这样描述,“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也就是说,月亮仍明晃晃在天上挂着的时候,大臣们就得赶到紫禁城门前等候,但距离宫门开启却还有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那些可怜的大臣们只能饿着肚子、拘谨地站在宫门外强颜欢笑。

正如现代社会的上班族一样,朝臣们晨起入宫“上班”,回家后继续处理政务,而皇帝便是他们的老板。只不过皇帝的上朝时间大多是在卯时,即现在的五点至七点,而大臣们由于家住皇宫外,且多是步行入宫,耗时太长,不得不半夜就起床梳洗,凌晨两三点就要准备入宫。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们须得穿越半个京城在凌晨三点前往午门外排队等候,待到凌晨五点左右城楼上钟声响起,宫门大开,大臣们方能依次进入。若有不能按时到达者,轻则罚奉,重则贬官。除此以外,大臣若出现咳嗽、吐痰或履不稳重等“大不敬”行为,便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上报,可能面临着不小的惩处。

如此看来,古代朝臣的工作生活并非影视剧中看起来那样轻松,除了半夜爬起来上早朝,还要承受着伴君如伴虎的巨大心理压力。想必很多人还有一个疑问,既然上朝时间如此之早,那么大臣们的早饭是如何解决的呢?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皇宫某处殿院里支起了一个早点摊,许多大臣穿着朝服坐在小桌前吃早饭,早饭种类多是油条、粥、油炸果饼等,与现代社会早点摊的情形一般无二。

这个地方叫做天街,位于军机处门外的隆宗门,是进入乾清门的必经之路。由于朝会开始前所有大臣都要在此处等候,且来的时辰太早,大多数官员都来不及吃早饭或没早饭可吃,一些心思灵巧的太监们便看到了商机——摆早点摊。说来也巧,皇帝的律令里并未说明禁止在此摆摊经商,太监们便钻了空,暗中打点安排,早点摊就这样顺顺利利地开了张。

虽说这样的早点摊并不“正规”,但卖的食物倒也丰富。步军统领衙门寿森的词《忆江南词百首》中就描述了隆宗门的早点摊,“前朝忆,忆得出隆宗。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茶浓”。清末何刚德的《话梦集》中也有叙述,“军机处阶前,每晨必列烧饼、油炸果数件,备枢臣召见后作为点心,可谓俭啬极矣”。苏造肉、芝麻烧饼、炒肝、卤煮、杏仁茶等都成了北京的经典小吃,其中苏造肉在众多早点中尤为著名,据晚清太监信修明的《宫廷琐记》所载,紫禁城中有个“苏造肉周”做得一手好肉,“肉汤煮面火烧,加肉,香美无比,亦为大内之浮摊买卖”。也有人说这道苏造肉正是如今卤煮火烧的前身。

由此可见,隆宗门的早点摊不光能够从王公大臣手里捞到不少钱财,就其作为餐饮店而言,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味道也处于较高的水准,做出了一番不小的成绩。

早点摊带来的收益有目共睹,因而皇宫里渐渐又冒出两个私人饭馆来。据升平署太监耿进喜所说,前清时在东长房即如今的“故宫文创馆”处开有两个饭馆,一个叫四合义,一个叫六合义,“专做内务府及太监之买卖”。据闻四合义的掌柜姓王,主营“猪羊二荤、大饼炒菜”,与皇城外的“二荤铺”相似,以其物美价廉的特点吸引了许多顾客。

内务府员工常来此处吃饭,有嘴馋的太监也会来点上一份酱肉卷饼和豆儿粥,价格不贵,又很美味。名气渐起,甚至皇后、妃嫔们也常叫太监到四合义买酱肉卷饼吃,这都不足为奇。四合义饭铺凭借一己之力,让这庄严肃穆的紫禁城有了些许的烟火气。

其实在明朝初期,皇宫里专门设立了一处供大臣们吃早饭的地方,朝会结束后,饥肠辘辘的大臣们只需高呼一声“谢主隆恩”,就可以悠哉悠哉地前去吃一顿免费的早饭,饱餐后就可以回家去了。如此优质待遇,兴许是由于朱元璋带领臣子打下江山,养成了同甘共苦的美好品德,加之领导班子小,多添几副碗筷绰绰有余。但随着明朝中央团体的不断壮大,官员人数日渐增多,若是继续日复一日地“管饭”,国库实在吃不消,于是到了明末,官员们只得依依不舍地同这个制度告别。而在更早的唐代时期,官员的待遇更好,不仅只要上半天班,京官下朝后还能享受一顿宫廷级别的午餐。

除了在皇宫里吃早点摊,也有部分官员选择在宫外吃。70年代电影《倾国倾城》中就有官员们上朝前在东华门外吃早点的情景,他们一个个“朝珠补褂,顶翎辉煌”,却都捧着碗蹲在街边摊上大快朵颐,吃的无非是些馄饨、豆腐脑、米粥之类,一眼望去这违和的画面倒有些好笑。但这些“有失官体”的官员大都是中下层,地位显赫些的自然不会选择这般狼狈的方法,他们大多会去小饭铺,吃些浆粥、油条等。

总而言之,世人印象中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紫禁城,其实也有着藏着市井灵魂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