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被害之后吕后一个凶手吗 除了她外还有谁

2020年07月31日18:57:26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戚姬下场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戚姬,原名戚懿,是汉高祖刘邦在彭城打了败仗,逃亡经过定陶时,遇见的一个女子。刘邦后来在定陶称汉王,将其纳入后宫,称为戚姬,也被称为戚姬夫人或定陶夫人。

戚姬,是个标准的大美女,能歌善舞,清丽脱俗,性情温顺,站在男人的角度,堪称完美的女人,深得刘邦宠爱。

但,一个如此完美的女人,却在刘邦去世后,被高太后吕雉,砍断手脚、挖去眼睛,弄聋弄哑,关在猪圈里变成“人彘”,被酷刑折磨而死,非常凄惨!

吕雉也因为“人彘”事件,残忍狠毒的形象,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架上。戚姬的悲惨命运,原凶是吕雉无疑,但还有一个凶手是谁呢?就是戚姬,她自己。

虽不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至少凡事皆有因果,自己种下的因,自然要承受最终结出来的苦果!

戚姬,作为女人是完美的,但她在处理人生问题上是低能的。她了犯了三个严重的错误:人生得意太张狂;谋划大事太张扬;人生低谷不隐忍。

也许有人会质疑,戚姬与刘邦的关系,刘邦是主导方,很多时候,戚姬也是身不由己。其实不然,晚年的刘邦,出于对戚姬深沉的爱,出于对戚姬精神上的依赖,戚姬是完全可以左右她与刘邦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主导刘邦并改变刘邦对她的言行和行为方式的。

人生得意太张狂

人生得意太张狂,是戚姬犯的第一个严重错误。凭借美丽的外貌、高雅的气质和温柔的性情,被刘邦所宠爱,但被宠爱的过程,表现太高调,太张狂!

戚姬自从定陶来到刘邦的后宫,可以说是与刘邦形影不离。刘邦每次外出,带在身边的,都是戚姬。即使是在宫中,两人也常常厮守在一块,不给宫中别的女人任何机会,更不用说给吕雉这种人老色衰、性情刚毅的女人有任何机会。

更重要的是,戚姬与刘邦秀恩爱,还不注意场合,不懂得避人耳目,太过张狂,甚至还被大臣撞见。御史大夫周昌,有一次找刘邦汇报工作,正好撞见刘邦与戚姬搂搂抱抱在一起。周昌立马往外走,想装着没看见。刘邦看到周昌,快步追上来,将周昌按倒在地,骑在其脖子上问,“我刘邦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硬着脖子答,“你就是夏桀、商纣一样昏庸无道的皇帝”!

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史记·张丞相列传》

周昌说的未必就是真心话,但因为撞见刘邦与戚姬搂抱在一起,便说刘邦是桀纣之君,便足以说明周昌对这件事的反感。

宫中女人秀恩爱,就是拉仇恨,这个道理,戚姬真不懂。一个人,即使单纯善良,未曾伤害过谁,影响过谁,但只要你足够优秀,足够出色,而且又不懂得低调,他人对你的嫉妒,就足够生出深仇大恨来。何况还是宫中的女人,争风吃醋本是常情,万般宠爱集于一身,别人的嫉妒之心,便足已引发滔天的仇恨,埋下没顶的灾难隐患。

谋划大事太张扬

谋划大事,从来就是暗中进行。孔子说过,之所以总有‘祸事’发生,其根源往往是由言语引发的。当皇帝的说话不能保密,就会失信于大臣,大臣说话不保密,就会有灾难降临,重要的事情不保密,就会造成祸害。

“不出户庭,无咎。” 子曰: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易经》

所以,办大事,一定要暗中筹谋,事情没有做成之前,一定要保守秘密,而戚姬却完全不懂这个道理,这是第二个严重错误。

刘邦与戚姬所谋划的大事,就是更换太子。刘邦与戚姬计划废除吕雉的儿子刘盈,改立戚姬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太子,是天下的储君,国家的根本,更换太子,这是足以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这样的大事,戚姬与刘邦不知道保密,事情未成,则天下已尽知,弄得群臣反对,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情。

戚姬正确的做法,首先应该是正确评估自己和儿子的份量,有没有可能入主未央宫,成为未来的帝王。如果认为,没有这个能力和这种可能,就应该公开劝阻刘邦,做足表面文章,让天下臣民都知道,我戚姬没有野心,没有私心。

如果认为有这个能力和可能,就应该与刘邦密谋,与信得过的大臣暗中筹划,不动则已,一动就成,应该出其不意,像闪电雷鸣一样,不给他人阻止和反对的时间和机会,一言鼎定。

人生低谷不愿隐忍受辱

刘邦死后,吕雉首先向戚姬下手,将其囚禁在永巷的宫中监狱。那么,此时的戚姬及时儿子赵王刘如意,是否就必死无疑了呢?我看未必!

刘邦去世后,戚姬失去了靠山,再加上政治上的单纯幼稚,赵王如意的年幼无知,在政治老道的吕雉眼中,早已不会将其列为政治对手,已没有资格和能力威胁皇权了。既然不是可以威胁皇权的政治对手,就有不死的可能。

吕雉要处死戚姬,唯一的原因就是报复,报复十余年来集聚在心中的嫉妒、怨恨和一腔怒火。报复心中积怨,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痛快和愉悦。最好的办法,不是处死,是让其生不如死,是慢慢折磨,在折磨对手中释放自己心中的积怨。所以,戚姬并不是一定会被处死。只要戚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低头认错,隐忍负重,甘心受辱,用自己的痛苦和磨难,来平复吕雉的怨恨,用时间来抚平吕雉曾经的伤痕。

戚姬受宠于刘邦,并没有弄权,也没有干政,更没有伤害大臣。其侍奉刘邦是其本份,站在公道的地场,戚姬并无过错。吕雉残害戚姬,完全是出于私怨,完全是没有道义的一方。对于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吕雉来说,这一点她一定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伤害戚姬,特别是杀害戚姬,对其声誉和名望是有巨大损害,而声誉和名望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杀戚姬,对于吕雉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惠帝刘盈,心里善良,在内心深处同情戚姬和赵王,一直在尽其所能给予保护。刘邦的托孤之臣周昌,在朝中威望极高,也一直拼死护翼。一帮老臣,如周勃、陈平等人,对刘邦的宠姬及儿子,一定也会暗中支持。

吕雉,为人残忍和恨毒,但并不是一个滥杀无辜之人。所杀之人,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危及皇权的政治敌手,对于非政治敌手,杀人还是很谨慎的。如齐王刘肥,毒酒都放在面前了,但由于刘肥低头认错,并用实际行动表明心迹,最终还是放过了他;如丞相王陵,在朝堂公开反对封吕氏为王,吕雉也只是升其为太傅,明升暗降,夺了实权,让其善终;如赵王如意的丞相周昌,多次因为赵王公开抗旨不遵,换了别人,早就以谋反论处了,但吕雉并没有处死周昌。

所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吕雉最开始没打算处死戚姬,对戚姬的处置,也是一步一步在升级,首先是将其囚禁在宫中的永巷,其后才让人剃光戚夫人的头发,用铁链锁住她的双脚,关在一间潮湿阴暗的屋子里,让她一天到晚舂米,最后才是将其制成“人彘”,摧残至死。

让吕雉的处置不断升级的,个人认为,恰恰是戚姬本人的态度。

戚姬被关在永巷,被囚在小黑屋里,没有诚心悔过认错,没有低头受辱,反而是一身的怨恨,一脸的不屑,满眼的哀怨和不服。

更严重的是,整日吟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隔千里,谁当使告汝!”这是什么意思?分明是在警告吕雉,我的儿子是赵王,我要告诉我的儿子,让他为我复仇!那好吧,既然这样,就把你的儿子一块杀了,一了百了!除了政治上的低能,就愚蠢,愚蠢之极!

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戚姬可以隐忍受辱,最终活了下来,一帮老臣诛杀吕氏之后,会不会考虑让戚姬的儿子赵王如意入主未央宫,成为新的天子呢?如意可是刘邦最喜欢的儿子,不是不可能!

退一步讲,即使不能立为皇帝,以文帝刘恒的仁义,一定会让戚姬去赵国,与儿子团聚,安心做一个藩国的太后,也是美好的日子!

一切都成过往,两千多年前的戚姬,已不可能听到晨风晓月的这番言论了。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应该借鉴戚姬的深痛教训:人生得意莫张狂;谋划大事莫张扬;人生低谷要隐忍。这也算是本文存在的一点点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