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为什么会衰亡?跟魏惠王有什么关系

2020年08月07日00:36:16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魏国为什么会衰亡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诸侯,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从春秋大国晋国独立出来的韩赵魏三国也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魏文侯礼贤下士招揽了一大批人才,文有李悝、翟璜、西门豹等人,武有吴起和乐羊等名将,经济和军事实力得以快速发展。

强大起来的魏国连续对外用兵,先从秦国手中夺得河西之地并设立西河郡,又攻灭中山国,并和韩赵联手连续击败齐国和楚国夺得大片土地,魏国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魏武侯延续了魏国的强势,四处出击军事上连战连胜,秦、齐、楚等大国被他欺负了个遍,魏国的霸业在魏武侯手上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可以说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期的魏国依仗强悍的魏武卒见谁灭谁。

魏惠王继位之初虽然遭遇浊泽之战的大败被韩赵两国围攻差点灭国,但是稳定下来的魏国在魏惠王手上重新称霸列国,应该说魏惠王前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可是其后魏惠王昏招百出,连续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败于齐国之手,加上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也强势崛起,遭遇连番打击的魏国终于扛不住衰败了下去,史称:“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那么从见谁灭谁到一蹶不振的魏国霸业衰退史中,魏惠王到底干了些啥?这三大失误一个比一个致命。

第一个失误:迁都大梁,重心东移

魏国的国都原本在河东的安邑,前361年左右魏惠王将都城迁至大梁(迁都时间历史上有争议),至于迁都的原因或许和避开秦国的骚扰有一定关系,但以魏国当时的强势来看这绝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恐怕还在于魏惠王急于参与中原争霸的雄心。

在当时看来魏国迁都之举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从日后的局势来看,魏惠王迁都是魏国霸业衰退的开始:一方面大梁远离河东,魏国战略和主力东移势必放松了对秦国的警惕,另外一方面大梁地处中原核心区域,周边有齐、赵、楚、韩等强国和卫、宋等一些小国,魏国自恃武力把自己置身于四战之地,又引起齐楚赵等国的不满并非是明智之举。

如果魏国不迁都,重心仍放在河东河西,秦国即便有商鞅变法,想要在实力远在其之上的魏国眼皮底下崛起绝非易事!

第二个失误:破坏三晋联盟,四处树敌

魏文侯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和他联合韩赵有很大关系,三晋联手至少保证了魏国无后顾之忧,不过魏武侯时期却开始破坏了三晋联盟,魏惠王前期主动和韩赵两国修好,但是等他迁都大梁之后三晋联盟宣告瓦解,魏国甚至主动出击韩赵两国,加上宿敌齐楚两国在内,魏国在中原北有赵国、南有楚国、东有齐国,西有韩国,河东河西又面临秦国的压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魏国是四面树敌,魏国实力再强也不可能同时战胜这么多强敌,以至于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败于齐国之手,强大起来的秦国趁着魏国大败之际又在河西对秦国大规模用兵,魏国不败才怪!

第三个失误:人才的流失

这个失误对魏国来说也是致命的,魏惠王时期至少流失了商鞅、孙膑、张仪、公孙衍四大顶级人才,魏国霸业的衰退一定程度来说都是败在这四个人之手: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崛起,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都是败在孙膑围魏救赵的妙计之下,张仪不仅出兵占领了魏国的陕地,还以连横破合纵解了秦国面临的危机,雕阴之战公孙衍率秦军大败魏军并斩首8万,重新夺回了河西之地。

魏惠王原本至少有机会能留下商鞅和孙膑两人,可惜魏惠王志大才疏坐视他们一个去了秦国,一个去了齐国成为魏国的劲敌。

当然魏国人才流失这个锅不该魏惠王一个人来背,自魏武侯时吴起弃魏奔楚开始,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魏国很难再有一展抱负的机会了,但是魏惠王作为一国之君他本可以扭转这种趋势,却任由这种人才机制成为魏国发展的阻碍,一句话开拓不足,守成也不足的魏惠王还是要为魏国霸业衰退承担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