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水战,当以赤壁之战名气最大,一则拜托《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的成功,用大量篇幅渲染此战,诸如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绘声绘色,使这场战争千百年来深入人心;二则因为赤壁之战本身确实是关键一役,对于三足鼎立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此战的胜利方孙刘联盟是有些侥幸的,因为临时刮起的东风帮了他们的大忙,不只是《三国演义》渲染东风的重要性,连史学家都如此认为,孙刘联盟的胜利离不开东风。
而时隔一千多年的鄱阳湖大战,东风也几乎扮演了在赤壁之战同样的作用,帮了朱元璋的忙,助其消灭了陈友谅的主力部队。
网络配图
发生在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他战胜了水师力量十倍于己的陈友谅势力。朱元璋何以取胜,陈友谅何以战败,这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一则是此前的1360年,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计,以为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是内应,于是率兵直趋朱元璋的老巢应天(现在的南京),结果中了埋伏,龙湾大战,陈友谅损失惨重,“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狼狈撤回,给陈友谅的军队造成不少损失。
其实陈友谅进攻应天也未必是中了圈套,即使没有内应,陈友谅也是有把握拿下应天的,让其不得不后退的原因,除了因为朱元璋事先有埋伏,最主要的是因为江水退潮,导致陈友谅大量的战舰搁浅,“潮落舟胶”。
二则是陈友谅不应该在朱元璋主力进攻庐州的时候进攻洪都,而是应该直接进攻应天,结果没想到洪都的防守如此严密,拖住了陈友谅的主力,导致朱元璋从容回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其实,尽管朱元璋已经回师,倾尽全力而来,陈友谅还是有压倒性的优势,虽然朱元璋精心布置兵力,封锁湖口,切断陈友谅的退路,但其实这些对陈友谅的威胁并不大。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必须建立在陈友谅战败溃逃的基础上,否则都是白用功,试想一下,弱小的一方封锁战场的出口,对于强大的一方而言,能有什么意义呢?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湖面上展开决战,前两次交锋,朱元璋的军队稍有斩获,但对战局影响不大,因为陈友谅的优势:战舰巨大,而且前后相连,是朱元璋一直无法逾越的。朱元璋的战舰都比较小巧,很难仰攻敌方的巨舰,“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陈友谅的战舰有多大呢?高数丈,上下三层,还置有跑马道,各层的人说话是听不到的。
网络配图
《明史·陈友谅传》的这段记载,道出了朱元璋的窘境,尤其是“几殆”一句,让人看到了朱元璋即将失败的趋势。
朱元璋也跟当年的孙刘联军一样,想到了火攻,然而,敌舰高大,船体结实,火攻不一定奏效,《明史·陈友谅传》来了关键的一句:“东北风起”,东北风来了,朝着陈友谅方向吹。赶着这阵难得的风,朱元璋组织敢死队,驾着小船,装满燃烧物,撞向陈友谅的战舰。跟当年黄盖驾船火攻曹军几乎一模一样,如果没有突然而来的东北风,这样的举动纯粹就是送死而已。这一回火攻,扭转了整个战局,陈友谅的大战舰损失惨重,还丧失了主将,也就是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此战之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朱元璋倾斜,陈友谅一战不如一战,连连败退,结果不得不突围,在突围战中被射死,于是全军崩溃,彻底败给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的宏伟浩大,不用赘述,朱元璋必胜的把握并不大,然而能抓住一时的东北风,大胆贴近敌人的主力战船进攻,这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可惜不少人忽略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