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6年,离南宋王朝寿终正寝还有20余年。
这一年殿试金榜,诞生了宋末两位足以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秀夫。
文天祥身材伟岸,据说达到了1.80米,惜字如金的《宋史》这样描述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长目,顾盼烨然。”健硕的肌肉,偏偏皮肤还白皙紧致,吹弹可破,再看脸,一双细长的丹凤眼镶嵌在美貌的脸上,顾盼生姿。
长成这副祸国殃民的模样,还是才气侧漏的状元郎,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样的男人都是男神。
和文天祥同岁的陆秀夫亦是人中龙凤,自幼心怀大志,远近闻名。长大以后,陆秀夫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又相当低调、谨慎持重,从不显山露水,但做起事来干净利落。考上进士后被镇守淮南的宋末名将——李庭芝慕名招入麾下,从此开始了仕途,深受器重。但是一直远离军队、前线,未能亲上战场。
南宋末年战乱纷争的半个多世纪,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除了文官出身的文天祥和陆秀夫,还有一个人物不应该忘记——张世杰。
张世杰出生于金境内的范阳(今河北涿州),无地位无财富,只有一身武艺,他倾尽一生为南宋最后的血脉浴血奋战,却最终孤柱难支,英勇殉国,可谓荡气回肠。
1273年,襄阳城破。那年没有郭靖、黄蓉守护襄阳,也没有杨过烧毁20万大军的粮草,更没有郭襄16岁的烟花。
德祐元年(1275),蒙古攻破安庆,兵锋直指建康。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南宋临安城里,朝野上下乱成一团。面对节节推进的蒙古兵,南宋各级官员,纷纷抛下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㬎(xiǎn)弃职逃命。已经66岁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为此在临安朝中张榜痛斥公开逃窜的各级官员:
我朝三百多年,对士大夫以礼相待。现在我与新君遭蒙多难,你们这些大小臣子,不见一人出来救国。我们有什么对不起大家?你们内臣叛官离去,地方守令舍印弃城……平日读圣贤书,所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何以见先帝?
宋朝危亡,崩溃在即。对于许多人来说,史书上“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训导,早已被逃生的恐惧所笼罩。以状元出身的宰相留梦炎(1219-1295)为首,文臣武将们纷纷弃官逃命。
南宋,这个自靖康之变以来就南渡偏安的政权,眼下,已摇摇欲坠。
危难时刻,当各级官员纷纷出逃之时,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财作为军费,迅速召集了一支上万人的部队积极抗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抗元之战,有朋友劝阻他说:
元兵三路直逼临安,而你却带着一万多人的乌合之众去以卵击石,这跟赶着一群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
这位状元出身的地方官员,回答说,我又何尝不知,但国家危难,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在蒙古铁骑如泰山压顶般南下的时候,文天祥最终没能力挽狂澜。
在江苏虞桥,他临时组织的毫无作战经验的义军,被凶悍且久经战阵的元兵屠戮殆尽,他不得不率领残兵退保余杭。德祐二年(1276),在危难之中,他被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任命为临安知府,协助拱卫京师。
在当时,临安城的陷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身为元军统帅兼宰相的伯颜志在必得,可他没想到,那位在南宋危亡之际出任宰相的文天祥,竟然敢跟他抗争辩论。恼怒之下,伯颜命令将文天祥拘押起来。
文天祥公开怒斥伯颜并被拘押的这一天,是德祐二年(1276)农历正月二十四日。10天后,二月初五日,南宋朝廷在临安向元军投降。
为了拱卫赵宋王朝最后的血脉,协助名将李庭芝一起抗击元兵的进士陆秀夫,在南宋朝廷于临安投降元朝之前,秘密护送着赵宋皇族最后的血脉——7岁的赵昰和5岁的赵昺,出走福州。
临安之降后3个月,1276年5月,陆秀夫和赶来护驾的张世杰一起,在福州拥立赵昰登基,是为宋端宗。此后,被元军押解北上的文天祥,也在途中逃脱南下,历经九死一生辗转来到福州,并被任命为右丞相知枢密院事。
在南宋王朝的末日,仍然有人用卑微却高贵的生命,誓死捍卫着这个他们热爱的祖国。
与当初在江西赣州组织兵马勤王一样,从元兵手中逃脱的文天祥再次出发,从1276年七月到1278年十一月,他先后组织义兵,一度收复了被元兵占领的江西赣州、吉州等地。然而在永丰,他再次遭遇败绩,妻妾子女都被元兵俘虏。而在进军广东潮州过程中,他的军队又开始流行瘟疫,并夺走了他剩下的唯一的儿子。
文天祥已然一无所有,可他仍然在坚持战斗。
他率领着最后的残兵一路转战,在退到广东海丰时,被元朝将领张弘范部队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文天祥最终被捕,仓促之中,他吞下脑子(龙脑)试图自杀,没想到自杀失败。
这是他第一次自杀。
元将张弘范要他跪拜,他坚持不拜。张弘范又要求他写信劝降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却说:“我无法保卫自己的父母,又怎么可能教别人背叛自己的父母?”
他宁死不降,在被元军押解前往追击宋军时,他写下了千古闻名的《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王朝即将覆灭,南宋皇族们放眼望去,那些当初共富贵的人,都逃跑了。剩下那些他们看不入眼的人,却选择了与他们同生死,共患难。
1278年,年仅9岁的赵昰在流亡的途中病逝,风雨飘摇的南宋流亡朝廷,在经历几任前帝的或死或降之后,年仅7岁的幼帝赵昺登基(年号祥兴)。在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的护卫下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而此时,元朝也正加紧灭宋步伐。就在陆秀夫张世杰拥赵昺驻崖山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的五坡岭被元军抓获,南宋在在陆地上的抗元势力覆灭。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降元之将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崖门,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可出海御敌、逃亡,退可据守内陆,可谓粤西海域之咽喉。宋廷在此设立根据地御敌,是明智之举。
面对巨大压力,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有幕僚向张世杰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同时保护向西边的撤退路线。然而宋军统领张世杰却在战略上犯了一个看似奇怪的错误,他否决了这个建议,他判断蒙古人的优势是骑兵,不擅水战,必须依靠水军与之作战。不但不扼守进退自如的出海口,而是被动地退守崖山海港,设舰阵水寨,将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同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
有学者指出,正是张世杰军事指挥上的致命失误才导致了南宋的最终灭亡。然“宋朝灭亡于此,乃是时势所向。“多方史料表明,张世杰当时乃是孤注一掷,做出了死的打算。他认为南宋江山几乎已全部被占领,陆地分支军事力量也是损失殆尽,纵然海战打赢,复国希望亦是渺茫。与其终日流亡,不如为南宋寻求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
1279年,二月,陆秀夫和张世杰率领着残余的十多万南宋军民,与元兵展开了最后的战斗。公元1279年2月6日晚,我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海战画上了句号。当日,风雨交加,宋元两军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门银洲湖海面上进行了最后的存亡决战,海面被鲜血染红。南宋战败,就此亡国。
不愿屈服投降的陆秀夫,毅然背着8岁的宋帝昺投海自尽。
在得知陆秀夫和宋帝昺跳海自尽的消息后,张世杰仰天长啸,泪流满面,在飓风中,张世杰也跳入滚滚波涛之中,追随那个他为之奉献所有的王朝而去。
《宋史》记载,数日之后“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浮出海面的尸体有十余万。至此,飘摇中的大宋王朝宣告彻底灭亡。
文天祥在元军船舰上目睹了崖山海战,南宋被俘丞相文天祥在元军舰船上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悲愤不已。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说:“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
然而,崖山海战的失败,使得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随着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一脉相承的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断层。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先进的政治制度(皇权已经开始受限)等都被打断。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朝的灭亡而逐渐凋残。
元社会中,旧有的纲纪、伦常、道德标准均被打破,金钱和暴力是社会大众追求的。社会的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会风气持续恶化,而元杂剧中的泼皮无赖,贪官污吏,地痞流氓都成为剧中主角。
有人认为,崖山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