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说到周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周朝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比较富裕的一个朝代了,小编也是看到网上关于周朝的消息还是有很多的,说到周朝不得不提的人有周平王了,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周平王为什么拿儿子做人质求原谅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周朝的政治体制是分封建国的封建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时直接领有王室的土地(王畿),诸侯则受封于周王室,在各自的领地上建立国家。各诸侯国在内政方面有很强的独立性,平常周天子基本上不予以干涉。但是,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各诸侯国均要听命于周天子,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除此之外,诸侯国还有对天子进贡和朝觐的义务,如果不按时进贡或朝觐,天子可以“削藩”。对于不服从领导的诸侯国,周天子还可以派兵攻打,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号召其他诸侯出兵协助进攻。
周朝的统治者为了确保对大大小小同姓、异姓诸侯国的统治,建立了严格的军制。
按照周朝的军制,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周天子有六军,大的诸侯国有三军,中等诸侯国有二军,小诸侯国则只有一军。对于各诸侯国武装力量的规模,在制度上有明确的规定,以此保证王室相对于诸侯的军事优势。
如果犬戎之乱之前,周王室至少看起来仍有那么强大的话,犬戎之乱之后,周平王依靠了秦、郑、晋等诸侯之力才将都城从镐京迁到雒邑,实力就明显下降了。王室丧失了旧关中平原地区广阔而富饶的土地不说,东迁之初拥有的方圆约六百里的王畿,也随着赏赐、分封和被外敌侵夺,逐渐缩减至方圆约两百里左右。以这样狭窄的土地上的产出,难以维持满员的六军。
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很可能还是维持了六军的编制,但形式重于实质,无论人数还是战斗力,都大打折扣。号称六军,实际上可能只有二军甚至一军的战斗力。而一些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即使只维持三军以下的部队编制,实际上人数和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表面的规模。
郑庄公寤生的祖父桓公在周幽王年代担任了王室司徒一职,庄公的父亲武公则在周平王年代担任了王室卿士。所谓卿士,是王室的首席执政官。
武公死后,庄公继承了郑国的君位,同时也继承了他在周王室的职务,成为了周天子的卿士。
郑庄公虽然也姓姬,但是作为周平王东迁后出生的一代,他对于周天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畏惧之心,对王室也谈不上什么感情。所以,首席执政官的位子他占了,人却总是呆在新郑治理他的郑国,很少去打理王室的事务。
他这样做,和周朝卿士的代表人物周公旦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周公旦一方面是王室的执政卿士,另一方面则是鲁国的第一任君主。但是,为了不辜负周武王的重托,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去鲁国享过清福,一心一意扑在王室的工作上,公务繁忙的时候,吃饭洗澡都顾不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说的就是他),成为勤政爱民的楷模。
毫无疑问,周公旦是周朝卿士政治的一座丰碑,周平王不能强求郑庄公也像周公旦那样勤于王事,也不能要求郑庄公像他的祖父郑桓公那样以死报国。他的要求很简单,郑庄公身为王室的卿士,郑国又离王室最近,好歹按时到雒邑来点个卯,在表面上维护一下王室的尊严。
当然,在维护尊严的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很现实的考虑,那就是希望郑国做个表率,履行向王室进贡的义务。
在周朝强盛的年代,各诸侯国基本能够按照规定朝觐与进贡;但在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衰微,王畿面积大大缩水,王室的经济越来越拮据、越来越依赖于诸侯的进贡,诸侯们反而将自己的义务抛到了爪哇国,进贡的周期越来越长,进贡的物品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根本不来进贡。
周平王并非昏庸的天子。如果与他的父亲周幽王相比,他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敬业的一位统治者。只不过他生不逢时,从登上王位的第一天,便要直面这个封建王朝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内忧外患。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即便是周武王再世,恐怕也难以有所作为吧。
每逢祭祀远祖的大祭,他总是出神地看着大庙中供奉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心里遥想着两百年前周穆王以没有按时进贡为由远征犬戎的故事,难免又想到近在咫尺的郑国居然已经大半年没有进贡任何物品,而那个叫寤生的家伙竟然还堂而皇之地担任着王室的卿士……
“一定要撤掉他在王室的职务。”周平王对亲近的朝臣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朝臣们面面相觑。半晌,有人小声地说了一句:“那个人可是对自己的亲弟弟都下得了手啊!”又有人接着说:“差点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放过!”
“那就更该将他撤掉,另找有德之人担任这一要职。”周平王说。
其实,在他心里,已经有一个人选,那就是虢公忌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