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于谦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说起于谦,大家首先会想到谁呢?我想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回想起的是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位于老师。不过,在明朝中期,有一位中兴大臣,也叫做于谦。
他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尽丧的关键时刻,指挥北京守军击败了前来攻城的也先,避免了靖康之耻悲剧的重演。可以说,这位于少保为明朝延续了百年国运。
可在明英宗夺门之变重新复位后,却下令杀害了这位民望深厚的功臣。这又是为什么呢?
于谦的被害,绝对算是明朝中期的一大冤案。他的死,与一名叫做徐有贞的内阁首辅有关,也与土木之变以及之后的北京保卫战有关。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决定亲征瓦剌。结果在王振一系列的骚操作下,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击溃,二十万大明精锐全军覆没,跟随皇帝一同出征的大批文臣武将死伤殆尽,就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
可以说,大明朝的决策中枢都几乎被端了个底朝天。大战之后,也先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准备趁着明军精锐尽丧的特殊时刻,直接攻占京城。这就是北京保卫战的背景。
明朝指挥中枢被也先爆头后,北京城内人心惶惶。就在此时,孙太后与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循等重臣商议后,立郕王朱祁钰监国,并开始讨论接下来的对策。
说真的,二十万精锐大军的覆灭,让朝中不少人都为之胆寒。他们不敢也不愿再与也先较量。于是,一些大臣私下里串联,想要说服太后和朱祁钰南迁至南京,“从长计议”。翰林院侍讲徐珵平时爱好天文、地理、兵法,于是就借口“荧惑入南斗”的星象,建议南迁。
就在这时,我们的于少保出现了,他此时还仅仅只是兵部侍郎,在听到徐珵的建议后却勃然大怒,称“议南迁者斩”。
说实话,于谦之所以不顾徐珵面子的断然呵斥对方,是因为在那样一个危机情况下,如果主战派稍微显得犹豫一些,很有可能给予主和派可乘之机。
现在回想一下,那次商议战和的会议,对于当时的历史进程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一旦明朝真的在也先的攻势下选择了退缩,那么明朝初年被太祖、成祖屡屡打压围剿的北元势力很有可能再次死灰复燃,到时候整个北方都会陷入无尽的战火之中。
但这件事却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率先提议南迁的徐珵。他率先提出南迁,并不代表着他本人就是十足的胆小鬼,可没办法,枪打出头鸟,因为他是第一个公开提出这一建议的人,于是他就成了朝臣们取笑和鄙视的对象。
尤其是在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大胜作为结束后,他先前以天象为借口的举动,就更是坐实了他的胆小怕事。这样的标签,不仅让他在朝中混不下去,甚至还影响了他的升迁。
有一次,他通过阁臣陈循向于谦求取国子祭酒之职,但等到于谦将这一举荐信送到景泰帝(前面的郕王朱祁钰)手中后,后者一看是徐珵,就有些不爽,说“这不是那个提议南迁的人么?他心术不正,绝不能担任国子祭酒”。
徐珵将自己升迁不得和名声败坏的原因,都归结为于谦,这也是他对于谦怀恨不已的原因。可就凭他当时的声望,怎么能对付因为北京之战而名声大振的于少保呢?
所以,毫无办法的徐珵只好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徐有贞,先消除人们对自己之前事情的印象。
说来也是奇葩,景泰帝还真的是只记名字不记人,名字改变后,徐有贞的官途变得一路顺风顺水,他本人的能力其实不差,又涉猎广泛,对治水很有一套。
景泰六年徐有贞在治理沙湾河道时大显身手,被景泰帝拜他为左副都御史。这是他初步进入明朝权力核心,也为之后他参与夺门之变埋下伏笔。
夺门之变是被也先俘虏的朱祁镇回京后发动的一场政变,政变的结果是,病魔缠身的景泰帝退位,不久就病死宫中,而朱祁镇重登大宝。这场宫变中,除了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外,徐有贞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英宗复辟之后的当日,就对徐有贞等夺门功臣大肆封赏,徐有贞作为首功之臣,自然排在前列。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进内阁参与机枢政务,即明朝实际上的内阁首辅。而原本的兵部尚书于谦,则因为之前定立景泰帝的罪名被捕下狱。
英宗皇帝并不算是一个恶人,因此对于于谦这位于国有再造之功的功臣,本来并没有恶感,但徐有贞却对他怀恨在心。
在宫变前后,他欺骗英宗说于谦反对英宗复辟,刻意制造误会,让英宗以为在他被迎会北京的过程中一直是于谦在从中作梗,这才让他下定决心,将于谦处死。
可这件事情也是徐有贞给自己埋下了一颗雷。
之后,英宗逐渐从他人口中了解了政变真相,尤其是得知在政变前,由于景泰帝病危,已经有包括于谦在内的不少朝臣商议重新迎英宗入宫后,他才惊觉徐有贞等人帮助自己只不过是一次政治投机,他本人即使不冒险参与也很有可能重登皇位。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徐有贞晚年被夺爵罢官,极为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