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退位后,姚崇为何痛哭?原因是什么

2020年12月08日17:38:14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姚崇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公元705年正月22日,武周宰相张柬之联合桓彦范、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四位大臣,发动政变,冀图胁迫年迈的武则天退位,拥太子李显称帝,恢复大唐江山。

由于筹划周全,政变进展得非常顺利,张柬之先是宣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并包围武则天所在的集仙殿。

政变次日,被软禁的武则天无奈下诏,宣布太子李显监国。

政变第三天,武则天宣布退位。

政变第四天,太子李显即位登基,是为唐中宗。

政变第十三天,公元705年2月3日,李显下诏复国号为“唐”,这意味着武周天下的终结,神龙政变彻底成功。

然而,在成功的背后,也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故事,当武则天下诏退位时,有一位大臣竟然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

诚然,武则天主宰天下多年,有一批对她死心塌地的大臣不足为奇,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位痛哭流涕的大臣,居然是政变的参与者。

既然参与政变,说明他希望武则天退位,武则天如他所愿退位,他应该高兴才是,为何却要哭泣?如果他不希望武则天退位,又为何要参与政变?

这位矛盾的大臣究竟是谁?

他正是时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的姚崇。

神龙政变后的大唐并不平静,先后又经历韦后专权和太平公主之乱,最后把李显的弟弟李旦推上了皇位,是为唐睿宗。李旦上位期间,有一位青年崭露头角,他就是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

李隆基在平定韦后专权之乱中处理甚多,李旦能够坐上皇位,正是倚仗李隆基之力。

李隆基已俨然成为大唐王朝的第二个李世民。

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手足相残的悲剧重演,李旦只好越过立嫡以长的传统,将李隆基立为太子。而原太子、李旦的长子李成器,也非常识趣地拥护李隆基上位,他可不想成为第二个李建成。

就这样,原本无缘皇位的李隆基,最后如愿以偿坐上皇位,是为唐玄宗。

唐玄宗是一位雄才大略志向远大的帝王,即位后不久,便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并立誓开创属于自己时代的盛世。

欲开创盛世,首先得招徕人才,而朝堂之上最重要的人才,非宰相莫属。宰相是百官表率,宰相正,则百官正。

那么,由谁来担任宰相之位呢?

李隆基竟然选择了神龙政变中为武则天哭泣的姚崇。

姚崇因为武则天去世,在政变成功后,作为政变参与者的他,非但没有获得封赏,反而被排挤出局,贬为亳州刺史。

那么,李隆基为何要以姚崇担任宰相呢?

按说,姚崇为武则天哭泣,对李唐的忠诚就非常可疑,他之所以被贬,也正因如此。李隆基为何要重用一个不忠于李唐的人?

原因很简单,李隆基能够透过表象看穿本质,他知道,姚崇的忠心非但不可疑,恰恰相反,他对李唐忠心耿耿。

既然忠心耿耿,为何要为武则天哭泣?

我们不妨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姚崇痛哭流涕时,政变策划者张柬之非常不满,训斥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为武氏哭泣,这好吗?这不好。”

姚崇说:“我跟随您参与政变,这是做臣子的大义。但我之所以为武氏哭泣,是因为我毕竟做过则天皇帝的臣子啊!”

所以,姚崇为武则天哭泣,并不是忠于武氏,而是真性情的流露。

武则天在位期间,对姚崇甚为信任,还一度提拔他为宰相,如果眼见武则天年迈患病,被大臣武力威逼退位无动于衷,甚至弹冠庆贺,岂不是太冷血了?

这样的势利之徒,反而不可靠。

姚崇能对旧主武则天怀有深厚的感情,岂是不对大唐天子忠心耿耿的人?

然而,仅是忠心耿耿,并不足以让李隆基拜他为相。要知道,大唐王朝忠心耿耿的大臣比比皆是。

在李隆基看来,姚崇还有一个优点,一个无可替代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促使他决定重用姚崇。

姚崇的这个优点,便是才能突出,不是一般的突出,史称姚崇善于权变。

当时的大唐是何情况?正当大乱之后,百废待兴,有太多涉及制度建设、大政方针方面的开创性重大事务亟需处理。在这种背景下,开创盛世是一件“非常之事”,所以,李隆基必须找一位“非常之人”。

毫无疑问,姚崇便是这位非常之人。他善于权变的优点,非常适合处理大乱之后的开创性事务。

然而,当李隆基见到姚崇,希望他出任宰相时,姚崇却没有立刻答应李隆基。

李隆基面试姚崇的同时,姚崇也在面试李隆基,看他是否值得自己辅佐。姚崇提出了著名的“十策”,要求李隆基行仁政、约束外戚、不穷兵黩武等等,李隆基听完,立刻欣然允诺。

就这样,姚崇跟随李隆基入朝,就任宰相之位。

大乱之后的大唐,在李隆基和姚崇这对贤君良臣的配合下,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姚崇为相三年,为开元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姚崇也得以名垂青史,成为后世仰望的千古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