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为什么要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

2020年12月26日13:45:43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三顾茅庐,接下来跟着情缘阅读小编一起欣赏。

三国时期名人贤士辈出,国家栋梁之材比比皆是但却都空有一身本领却没有出头之路,其中虽年少但目光长远的诸葛亮则是其中的天生谋士人才,出山前是一介书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过着耕作归隐的生活,仅凭一个卧龙的名号,却让刘备三顾草庐之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帮助一统天下,但这让后人十分不解,为什么非得要三顾草庐之中才能见到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愿意礼贤下士去请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两番亲自去卧龙岗寻找诸葛亮,起初刘备因漂泊不定而颠簸流离,其后仅有的一员谋士徐庶又因忠孝难两全的缘故无奈投奔了曹操,紧接自己流浪自此,最后“败奔荆州依附刘表”,当时年事已高,事业却还为有所见长,仍然处于流离失所当中,虽然身边有关羽张飞两员大将,但只是有勇无谋难成大业,所以刘备身边缺乏能够运筹帷幄当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出谋划策型人才,而就在当时在刘备的手下能称得上是谋士的只有徐庶一人。

在当时徐庶来见刘备时,刘备看他见识非凡十分的器重他,于是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但当时刘备并不知道诸葛亮的名声于是说君与俱来,庶曰:这个人有很高的谋略眼光,这种贤臣谋士得您亲自去请才能体现出诚意让他为你效力刘备见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如此之高对其人如此的尊敬以至于到后来徐庶不得不在忠孝中选择离开了刘备,但徐庶也算是仁至义尽,没有落井下石走之前再翻强调此人乃绝代奇才,一个绝世奇才可以体会出徐庶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也因司马徽和徐庶的大力推荐下,使得诸葛亮有了不一样的威望和未知的面纱,打刘备见徐庶对诸葛亮尊敬有加,可见诸葛亮的眼界之高谋略之广。而反观刘备,这是两次去寻找诸葛亮,并且有着关羽张飞两名大将一同前行,面对刘备的招贤纳士,诸葛亮则是根本不与他相见,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第三次请求出山却得到了诸葛亮的同意,良臣择君而侍。

诸葛亮如此行事作风,实在是让人难以琢磨,为什么面对刘备前两次的请求,诸葛亮都在摆架子并没有理会反而第三次才答应出山并尽心辅佐刘备呢?关于这个问题,自古到今也是众说纷纭各有看法。为此从几个新的角度来猜测一下当时两人的心理情况。

当然,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谋士才人,但以当时来看,诸葛亮才二十几岁,毕竟阅历有限,当时谋士贤臣并不少见,诸葛亮只不过是鹤立鸡群的存在,但当时有司马徽和徐庶先后大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也让诸葛亮在刘备心中有了一些深刻的印象。

而当时诸葛亮正好可以通过,让刘备三顾茅庐来宣传自己的力度。因为刘备当时已经是皇族之人拥有了皇信,这就无形中对诸葛亮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刘备也能通过三顾茅庐证明自己的为人,让自己礼贤下士喜欢招贤纳士的品质更上一步,更容易招到尽心尽力辅佐自己的将士之才。

使得在军营中更加拥有威望,能获得众将士的认可,而三顾茅庐请诸葛孔明正好也为自己做了个大的宣传,可以让天下人都明白刘备的良苦用心,对人才的重视,更加体现出他礼贤下士的性格,才能更加能垄断人心。

正如后人所言: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也正因如此,刘备招纳诸葛孔明的目的变得显而易见了,第一:诸葛亮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得到他的辅助必将如鱼得水;第二:诸葛亮文人几乎都是聚在一起切磋文学,必定能认识一群高雅人士,如果也能借此招纳过来,岂不一举两得;

第三树立了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为自己做了宣传更容易招贤纳士,在军中更能拉拢军心,而对于“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则能更加让诸葛亮为自己效力。而对于最后诸葛亮同意出山并作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定更让刘备的形象得到了升华。

这么一看来,刘备毕恭毕敬三顾茅庐只为请诸葛亮出山也是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