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将国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主要时因为这个原因

2021年05月18日05:23:01

北京在元代时期俗称元大都。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把首都建在汴都关中,只是年事已高,又不想劳民,才没有下决心从南京迁都。明成祖朱棣上台不久,即着手迁都北京。朱棣与北京有着特殊的关系,迁都的原因虽显得十分复杂,但原因无非这几点。

其一,明成祖迁都与北京的地理位置和物产丰富有关。如郑晓在《今言》中说:“京畿负重山,面平地,饶鱼盐谷与果窳之利,又转漕东南,财货骈集,天险地位,足制诸胡。”古人常认为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物产丰富,供给方便,朱棣的迁都也是必然的。

其二,迁都是抵御蒙古人入侵的需要。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很多人都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明成祖迁都与当时边防形势有关。朱棣有二十余年的藩王生涯,他在北方筑城、屯田,与北元打了多次仗,感到北平是天时地利之所在。他深深地体会到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当他一登上皇帝宝座,就马上确立了开拓进取的国策,在与北元接近的地理位置建都,把全国政治中心放在战争的前线,与元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求得边防的安宁和王朝的巩固。北平的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以俯视大河上下,兼顾漠北,还放眼于东北的黑龙江、贝加尔湖一带,以及西北的哈密或更远的地域。

其三,明成祖迁都的重要因素是为了巩固北部边疆。永乐元年九月,贵州镇远侯顾成对朱棣说,云南、两广远在边陲,民间虽有变乱,不足系心。东南海道,虽倭寇时常出没,但都是一时的剽掠,只要令海防部队严加提防,也不足虑。而北部的故元势力会成为明朝的主要威胁。朱棣对顾成的建议十分重视,从此以后他有了迁都的准备。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造福子孙后代,看来是他迁都的主要原因,因而他就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疏通运河,为北京输运粮饷。他营建北京宫殿、迁都的主要动机,并不是考虑北京的经济、交通等条件,而主要出于当时政治、军事的需要。

其四,北京是燕王发迹之地。朱棣起事时的宿将谋臣,多为燕邸、北平都司及燕山三卫所属的将校,功成之后难免有恋乡之情,长期驻在南京就不太合适。另一方面,朱棣的靖难,表面上看义正词严,但其得位后大量戮杀建文帝的臣子和家属,按照封建伦理,难免有失忠、恕、仁、义之嫌,这给朱棣的心理带来了一种不安的感觉。因此离开南京,将京师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北京,心理上也会得到某种平衡。

其五,巩固自己统治的需要。初登大位时,朝野汹汹,天下不稳,无人知道建文帝在哪里,朱棣十分担心反对势力会东山再起,因而很有必要巩固自己的基础地盘。为此他一方面大规模地向北京移民、屯田,安抚流民复业,另一方面又调集各地精兵至北京,以加强守卫力量,毫无疑问,永乐帝迁都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

永乐十九年(1421),北平的改建基本完成。以紫禁城为中心,外面环绕着周长18里的皇城,再外是周长45里的京城,宏伟壮丽,超越前代。这年正月,成祖及文武百官迁到北平,诏令改北平为北京。此后,北京就成为明清两朝的京城。朱棣迁都的行为在当时招到了众人的反对,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迁都对明王朝的安宁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明清两代直到今天,北京一直作为政治中心,其实已经说明永乐帝的迁都是十分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