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时期,认清局势的官员眼看大明的船就要沉了,纷纷登上了大清的船,洪承畴就是其中之一。
一、青少年时代
洪承畴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斯时,其父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母亲傅氏被父母接回娘家居住.洪承畴就是出生在丰州锦田村外祖父傅员外家.闽南的风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意思是怕风水龙脉被人夺走.外祖父母对此并不在乎,可是舅父母却不高兴,所以洪承畴刚满月,母亲就抱他回英都老家.洪母知书达礼,教子有方,这是洪承畴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在水沟馆读书期间,洪承畴除完成学业外,还经常到老师家中借书阅读.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二、跻身仕途,明末重臣
万历43年(1615年),洪承畴23岁时,考中19名举人.第二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三、援锦抗清,松山被俘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四、审时度势,背明降清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五、文韬武略,开清功臣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顺治十年,洪承畴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管粮饷.凡满州亲王、公侯、将领、抚镇以及文官五品以下官员均受节制,兵马听其调度,“一应抚剿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
可见清廷对他极为信赖.他入湖广后,以湖南为中心,分兵镇诸要地.实行屯田,备粮、练兵、修城防、设水师,作长久之计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开垦田亩”顺治十五年,洪承畴率军攻占贵阳,后又分兵三路进军云南.顺治十六年,各路大军会集昆明,洪承畴一面筹划安定云南大计一面疏请朝廷救济边民.顺治即令发银三十万两银,一半赈济云贵饥民,一半留给洪作军需.顺治十七年,洪承畴因眼疾严重,自昆明还京.康熙四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病逝,终年73岁.墓葬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高薪聘请了几位文人写传记,看后都不满意.后来,来了一个秀才,答应一个月内写出让洪承畴满意的传记,结果吃喝玩乐29天,没有动笔写一个字.最后一天了,随便拉出了以前别人写的一篇传记,只在前面加了两句“弑吾君者是吾仇,斩吾仇者是吾君!”洪承畴喜出望外,重金酬之.等到康熙帝时,却编一本《贰臣传》,所有曾经叛明降清的都收录其中,为清朝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首当其冲!
洪承畴到底是功臣还是汉奸?
对明朝来说是个汉奸,对清朝来说是功臣
洪承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认为,洪承畴在明清重大历史变革关头,能审事度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服从清廷统一中国的大局,在清初开疆定土,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他虽在仕明时镇压过农民起义,但功大于过,应属可以基本肯定的人物。笔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应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不应站在某一个狭隘的政治立场,为某种政治需要服务;对农民起义应作出具体分析;必须反对和摒弃封建“愚忠”思想。只要我们以中华民族利益为大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敢于冲破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就一定能够正确评价洪承畴,公正客观地评价一切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