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谋士和汉室的忠臣,荀彧到底倾向于哪个身份呢?

2020年07月06日18:41:32

荀彧字文若,生于汉恒帝延熹七年(163年)。他虽然很早就表现出杰出的才能,可是受到第二次党锢之祸的牵连,直到27岁那年,才被颖川太守阴修举为孝廉,担任了守宫令。荀彧对汉室忠心耿耿,也很愿意做朝廷命官,但他却无法容忍董卓的倒行逆施,因此他很快请求外放,做了亢父县县令,随后又辞官回了老家。

初平二年(191年)正月,冀州牧韩馥与袁绍一道自称大将军企图另立中央,因荀彧与韩馥是老乡关系,所以他曾在袁绍账下效力,不过时间很短。当他发现袁绍不是自己理想中的人选后,便转而投奔当时还势单力薄的曹操。因为,在荀彧看来,曹操迄今为止的表现,确实当得起汉室忠臣的称号。

对于荀彧来投,曹操自然是欣喜万分,还将他比喻为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确实,荀彧之才不下张良,他的才能不在于两军对垒时的出奇制胜而是一个谋略高手,善于在形势转换时,制定战略决策。

兴平二年(195年)夏,陶谦病死。正与吕布作战的曹操,很想趁机攻取徐州,然后再回头收拾吕布。荀彧予以明确反对,他一方面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论证了收复兖州根据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从当前的利害关系,分析了争夺徐州的利弊得失。正是在他的劝阻县,曹操放弃了不成熟的念头,倾力对付吕布,最终把吕布赶出了兖州。

单就荀彧本人而言,他的本质,与其说是曹操的谋士,不如说他是汉室的忠臣。在他内心深处,从未泯灭对刘氏皇权的政治向心力和心理依附性。他对于颠沛流离的汉献帝给予了极大的关切,假如没有荀彧的极力敦促,曹操将不会卖力地将汉献帝奉迎到许都。

假如说曹操是许都政权的实际缔造者,那么,荀彧就是这个政权中被广泛承认的文官领袖和首席设计师。他对维护皇权的神圣性有着无尽的兴趣,也主要因为他的努力,曹操才着手重建汉朝的礼仪制度,许都也因此成为拥汉派的圣地。

汉献帝到了许都以后,荀彧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尽管他仍然为曹操献计献策,可实际上他不再是曹操手下的谋士,而是汉献帝朝堂上的侍中、守尚书令。他的所有举措,都以复兴汉室为宗旨。在这一点上,荀彧与曹操有着潜在的分歧,并且这种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凸显。

两人之间貌合神离却并不意味着荀彧不再帮曹操谋划战略,相反,在官渡之战中,荀彧对形势的透彻分析,让曹操有了清醒认识,这对官渡之战的最后胜利是极其重要的。

显然,曹操对荀彧的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在建安八年(203年)七月上书汉献帝,请封荀彧为万岁亭侯,后来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又打算上表让荀彧做三公,只是因为荀彧的拒绝,方才作罢。荀彧的拒绝是出自真诚的,他是想以自己拒绝进位三公,来阻断曹操对更高职务的觊觎。

曹操之所以一再给荀彧加官进爵,目的就是为了拉拢他。他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不过,曹操的这些拉拢手段,始终没有改变荀彧忠于汉室的政治立场。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董昭等拥曹派人士,提议让曹操晋爵魏公,以表彰他的对于“中兴汉室”的丰功伟绩。当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曹操当之无愧,只有荀彧坚决你对,这就得罪了曹操,让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于是,当时正南征孙权的曹操上表汉献帝,让荀彧随他到谯县慰劳前线将士,接着又让荀彧以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的身份,随军南征。而此次南下,也是荀彧与汉献帝的诀别。

关于荀彧的神秘死亡,自古以来说法不一,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是死于忧虑,而范晔的《后汉书》却说他在寿春养病期间,接到了曹操派人送来的一只食盒,他打开一看,盒内空无一物,五十岁的荀彧随即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服毒自尽。

荀彧究竟是怎么死的并不重要,但他死在了建安十七年确实是一种解脱,也是最完美的结局。这样一来,他既成全了自己的名节,也有利于曹操妥善地处理后事,不管主仆二人有什么矛盾,但荀彧的死表面上看来仍然是一团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