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孙权真的很光鲜吗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情缘阅读小编一起欣赏。
东汉末年,当时的八零后孙权接管江东,年纪才十九(虚岁),按现代就是刚升到高三的学生,还好当时没有高考,不用鸡鸣而起,废寝忘食学习,准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战",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大小孩。
相比十年寒窗苦读天下圣贤书籍,一生未必能得到一官半爵的当时寒门读书人,孙权真是碰上英勇无比的好父亲、好兄长,年纪轻轻就继承家业统领江东五郡(会稽、吴郡、丹阳、庐陵、豫章),成为人人羡慕的一方大佬,世人眼里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幸运儿,虽面子上看似很风光,但里子未必那么光鲜,为何这么说呢?
▲江东
兴平二年(195),兄长孙策从历阳渡江开辟江东之地起,至建安五年(200)去世,在江东时间仅为短短五年,且去世年初(200),豫章太守华歆举城投降而才平定豫章郡,之后从豫章郡分置庐陵郡。故此,孙策在江东期间内基本上是征战抢占地盘,以武力压制反抗,根本没有好好经营江东,或许孙策感觉到此点,临终前还嘱咐弟弟"举贤任能,以保江东。"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坚、孙策
确实此时,已抢占江东地盘,但未必百分之百保证江东之地就完全属于孙氏家族,有句话说得好"创业难,守业更难。"从此,考验孙权的命运之门已打开,平定不久的江东经营之路肯定有不少障碍物阻挡前进,路就摆在眼前,怎么走还得靠自己造化,结果无非有三种,其一为败光家业,其二为守住家业,其三为发扬光大使家业更上一层楼。当时的孙权还未必想过第三种情况,只一门心思想第二种情况。有人就会问,有这么难吗?确实当时情况不是很乐观,可以说相当严峻,逐步了解一下其一二。
属下臣僚
陈寿所撰写《三国志》中极其简单记录孙坚为"孙武之后",韦曜所撰写《吴书》中却记载为"坚世仕吴",但身为东吴四朝重臣韦曜,美化吴氏君王家族可能性太大,倒是南朝宋的刘义庆所撰写《幽冥录》中记载为"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祖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如此说来,孙坚为"瓜农"孙子,撇开这个身份正确与否,但可以断定孙氏家族并不是显赫的名门望族,而是后世人所称呼的寒门。
▲程普、黄盖
如"东汉末年武将多出身寒族,谋士多出身士族。"所言,寒门子弟孙坚能征善战,不久成为名震天下的"江东之虎",其部曲主要为淮泗精兵即江东而言江西之兵。孙策的军队是以老爹留下来的淮泗兵为核心发展壮大起来的,有程普、黄盖、韩当等将领。自然而然,孙权上任之后最倚重的也是这支淮泗兵团。
(朱)俊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策去世之后,由其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接纳很多从江东逃亡的人,于是孙权要求归还,但李术却说,"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直接抗命,不把"毛头小子"孙权放在眼里,公然反叛东吴集团。
其中,李术"多纳其亡叛"反过来说明,孙权刚接受江东之时很多人渡长江逃亡,又一面反映江东不稳定的局势,另一面反映人们对孙权"守业"的期望值很低,之所以提前过江自保。不久孙权讨伐李术,枭其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终扬眉吐气,顺便来一个"杀一儆百",起到很好震慑作用。
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权大怒,乃以状白曹公曰 …… 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馀人。>>> 《江表传》
东汉末年乱世中,像李术一样被武力所逼迫,无奈投降之后再反叛的事情比比皆是,如泰山贼昌豨多次反叛曹操;南中孟获多次反叛诸葛亮等等,非亲非故的降将为了自身利益再反叛之事,也符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私人性,无可厚非,毕竟人人都不是圣贤。
孙綝
然而,发生了让孙权大跌眼镜的事情。孙坚长兄孙羌次子即孙权堂兄弟,交州刺史、平南将军孙辅,担心孙权守不住江东而遣使者与曹操暗中来往,图谋不轨,不久被人告发,斩杀其近臣,部曲分派给其他军队,孙辅流放到东部地区幽禁,数年后去世。
还有,更让孙权瞠目结舌的事情,只出现一个"孙辅"尚可理解,事实上却不止一个,定武中郎将孙暠即孙坚之弟孙静长子,又一个堂兄弟,既然想趁孙策去世而混乱之际,夺取会稽自立,幸亏富春长虞翻及时制止而夺权未遂。后来其孙子孙峻、孙綝两人搞起废帝、残杀宗室等等不人道的行径,祸害东吴政权不少,由此看来,难道叛逆行为也隔代遗传?有待研究。
不管臣僚李术还是亲属孙辅、孙暠的反叛行为,只能说明一点,与孙权还未形成利益紧紧相连的相互依附的牢固君臣关系,只为自己切身利益而行事根本不在乎孙氏集团的存亡,还侧面反映出孙氏集团实力不够强大而让人不够安心,使人易出现非分之想。
避难有识之士
江东五郡毕竟不是巴掌大的社区菜市场,不能仅仅依靠淮泗兵团及跟随父兄的旧臣管理江东,还必须补充新鲜血液才能治理好江东。精明的孙权是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现实并非只有美丽风景。
刘繇
当时,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很多有识之士逃亡到江东地区避难。由于门第观念极深,通常出身于士族的名士们从心底里瞧不起寒族人士,因而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与宗室刘繇、名士华歆、经学大咖王朗,在江东任职时"士友多南奔"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如孙策攻破会稽,王朗的宾客许靖、桓晔、袁忠等"浮海南投交阯",未留在江东为孙策效力,反而投奔交趾。
兴平中,(刘)繇为杨州牧……移居曲阿。值中国丧乱,士友多南奔, 繇携接收养,与同优剧,甚得名称。>>>《后汉书·刘宠传》
还有,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徐奕,当时避难至江东,被孙策礼聘为官,但不太愿意,改名换姓回老家,被曹操辟为掾属;被曹丕称之为"社稷之臣"的广陵海西人徐宣,避乱江东,拒绝孙策任命回老家,后来效力曹魏政权,官至司隶校尉;广陵东阳人陈矫,同样避难在江东,不应孙策礼聘回老家,被广陵太守陈登聘请为功曹,后官至三公之一司徒。
由此可知,当时威震江东的孙策也不被大多数名士们认可,何况刚刚继承家业的"无名小子"孙权。中原战乱而避难至江东的有识之士群体数量庞大,原本对于思贤若渴的孙权来说,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但现实未必如此。他们对无甚名望的孙氏家族没有足够信心,加之一想到孙策不善待名士之举不自觉独自颤抖,故此,只是持观望之态,没有积极投奔到孙权麾下为东吴集团效力。
王朗
时有高岱者,隐於馀姚,策命出使会稽丞陆昭逆之,策虚己候焉。闻其善左传,乃自玩读,欲与论讲。或谓之曰:"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谓岱曰:"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岱以为然,及与论传,或答不知。策果怒,以为轻己,乃囚之。知交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吴录》
江东世家大族
当初,庐江太守陆康没有借给袁术三万斛米而结仇,于是袁术派遣孙策攻取庐江,一个月之后陆康去世,其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陆氏为吴郡名门大族,就这样与孙氏家族结下仇恨。
孙策平定吴郡,会稽人吴军太守盛宪,避难至外地。孙权掌权之后,继续迫害他,盛宪与孔融关系较好,孔融特地写《论盛孝章书》,求情于曹操,于是曹操打算征盛宪为都尉,但为时已晚信还未到手,盛宪被孙权所杀;孙策攻打会稽时,太守王朗派遣会稽人周昕等率兵迎战,结果被孙策所杀。
虞翻
这也许是无奈之举,盛宪、周昕等人坚决反对孙氏家族入主江东,之所以孙氏家族只能拿起屠刀斩除挡路者。但总不能杀光江东旧势力,俗话说"强龙斗不过地头蛇",身为外来户孙氏家族暂时能靠武力强行治理,但不是长久之计,不能光挥大棒,还得加胡萝卜,于是孙策采取了一些缓和关系措施。
虞氏家族为会稽名门望族,孙策攻击时,正值父丧的虞翻返回来想协助王朗,反被王朗劝导回家照顾母亲。平定会稽之后,孙策仍聘请其为功曹,以朋友之礼相待,还亲自拜访虞翻府第,拉拢虞氏家族。
孙权掌权之后,内部还未稳定,主要实行拉拢政策,重用曾经的仇家陆氏子弟陆逊及吴郡名门望族顾雍等等。
陆逊
陆逊年少时双亲去世,寄养在从祖庐江太守陆康家里,他比陆康儿子陆绩年长几岁,故此,成为实际管理陆氏家族的领头人,于是孙权有意拉拢陆逊缓和与陆家关系。之后任命"无名之辈"陆逊为大都督指挥夷陵之战,取得完胜。首先陆逊具有卓越军事才能是取胜的关键点,但若无孙权的有意拉拢、提拔,则不会有此结果,故此,对于双方来说是双赢,陆氏维系其家族的兴旺,孙氏稳固其统治。
还有,孙权被朝廷授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之时,但未去就职而是让吴郡人郡丞顾雍,全权代理治理。之后,顾雍把母亲从吴县接到武昌,孙权亲自祝贺并在庭上拜其母,公卿大臣都参加宴会,后太子孙登又前来庆祝。孙权给足面子,还顺便向江东世家大族传递其和平共存的念头。
孙权称吴王之后,第一任丞相为青州北海人孙邵,在任上供职三年后病死。头一次设立丞相之时,众人都推举张昭,之所以众人都认为,此次丞相一职非张昭莫属。然而出乎意料,以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不任用张昭,而让资历、威望上无法与张昭相比的顾雍担任丞相,其实真正的目的在于,任用江东本土世家大族子弟,缓和与江东旧势力的利益冲突。
顾雍
山越族
所谓山越人"本亦越人,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故曰山越。"当时,山越人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特别是江东的统治中心,扬州特别多。他们"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战斗力极强的他们很少愿意依附官府而是自己搞独立王国,时不时还侵扰官府。
当初,孙策渡江开拓江东之时,曾经跟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说明孙氏进入江东之时,就把征服山越之事与攻取吴郡、会稽郡等大事相提并论,给予很大重视。孙权继位之后,也实行此政策"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周瑜
如陈寿所言"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是以孙权不遑外御,卑词魏氏。"之后孙权委身称臣于曹魏,未完全征服山越其中原因之一, 与山越族的矛盾一直存在很久。
外部状况
孙策去世之时,外部的焦点都集中在两位巨无霸大佬袁绍和曹操PK 中,袁绍意在一举消灭曹操,也不采纳沮授的循序渐进消灭敌人的建议,一意孤行,相对实力弱的曹操聚集兵力,驻守在官渡迎接大战。
诸侯势力图
虽曹操曾扬言征讨东吴,那只是向外界展示,现在其力量充足,不仅能迎战袁绍还有余力征讨东吴,目的在于向世人显示其力量强大,其实就是心虚的表现而已,还好在张纮的劝谏下,借坡下驴,实际上曹操无暇顾及东吴,反之孙策死之前,还曾"阴欲袭许,迎汉帝。"这才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不管怎样,对于孙权来说,没有外部强敌的侵扰而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之事。
曹操闻孙策死,欲因丧伐之。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操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资治通鉴》
身为老邻居"坐谈客"刘表,无太大野心,不会轻易主动进攻,对于刚上位的孙权绝对是"好邻居"。相反,孙策死之前进攻江夏,打败黄祖,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只因广陵太守陈登,联络严白虎余党策划侵扰江东,于是孙策撤回丹徒准备征讨陈登,但不幸遇刺身亡。
孙权
结语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并非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而是布满荆棘-内部反叛、有识之士的观望、山越族反叛、与世家大族的矛盾、外部威胁等等,幸好父兄留下张昭、周瑜、程普、黄盖等能臣,加之后来加入的鲁肃、诸葛瑾等精英的支持下,终于开拓属于自己的路,勇往直前,终究不仅保住家业,还发扬光大,超越父兄成为叱咤风云的三国三巨头之一。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