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平定黄巾之乱的最大功臣,也曾三次拒绝夺天下

2020年07月23日02:11:36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皇甫嵩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皇甫嵩是东汉末期平定黄巾之乱的最大功臣,在读《后汉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皇甫嵩的列传不仅仅记载了他本人的一生,同时也是记载了黄巾之乱的兴起与衰败,这也能够看出皇甫嵩的一生和黄巾之乱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就黄巾之乱平定后的东汉局势,皇甫嵩绝对是有机会左右天下局势的人,但是他妥妥的是一个“直男”啊,三次拒绝了夺天下的建议,而且皇甫嵩是一步步见证了董卓的崛起,最终让董卓骑到了自己脖子上,翻看史料,皇甫嵩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可能略带野心,但是爱护名声远远超过野心的人。

皇甫嵩的叔父是名将皇甫规,早起他是没有入仕的,连续拒绝了陈蕃、窦武的邀请,最终还是被汉灵帝征召,才开始步入仕途的,可见皇甫嵩早期是不想入仕的,面对汉灵帝的征召,他是无法拒绝的,这对他和东汉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吧,如果当初皇甫嵩仍然未入仕,那么黄巾之乱可能就要无休止的侵蚀东汉本来就已腐朽的统治根基了。

面对骤起的黄巾之乱,皇甫嵩成为了东汉军队常胜的定海神针。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余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这里多说一点,为何东汉首要目标指向了颍川郡,颍川郡大概是今河南省禹州,其临近当时的东汉国都洛阳,同时颍川郡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所以说东汉无论出处于护卫帝都,还是为了尽快扑灭黄巾之乱,颍川郡都是东汉军队首要稳定的区域,这也就是为何短时间内,东汉所能集结的精锐部队,都扑向了颍川郡。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

《后汉书.董卓列传》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

早起率军平叛的卢植朱俊都打了败仗,而朱俊和皇甫嵩相当于是联合行动,因此朱俊一方战败,皇甫嵩也是被气势正盛的黄巾军围困。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余贼降散,三郡悉平。

危急时刻是皇甫嵩稳定军心,并且抓住了黄巾军情敌的机会,在黄巾军松懈之时,纵火而出,黄巾军毕竟是短时间内组建的,打顺风仗还可以,面对这种局面,黄巾军很容易自己就垮了,皇甫嵩因此乘胜平定了汝南、陈国两地的黄巾之乱。

而之后黄巾军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都是皇甫嵩打下来的。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

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可以说皇甫嵩在平定黄巾之乱时,除了张角早早就挂了,其他黄巾头脑大部分都是他解决的,可以说他一个人带领着东汉军队征战四方,很快将一度成燎原之势的黄巾之乱扑灭了,虽然此后各地仍然有黄巾余部,但是毕竟是保住了汉室根基,否则,东汉可能就在黄巾之乱中走向灭亡了。

而至此,皇甫嵩迎来了一个人生节点,自古功高震主,对于手握总兵且有功劳的武将,帝王一直没有妥善的处理办法,而武将如何自处也是一个问题,可以说皇甫嵩已经通过剿灭黄巾之乱为自己打下了足够的基础,可以争夺天下的基础,腐朽的东汉朝廷已经不足以令各方臣服了,而各地因为黄巾之乱而武装崛起的士族豪强也是等着天下巨变的时机,如果说皇甫嵩第一个打开一个新局面的话,很有可能就没有三国什么事了,袁绍曹操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皇甫嵩夺取中原之地的话,阻力不会太大,所以,有一个人出现了,也就是阎忠,他第一次给皇甫嵩提议,这天下可以不止姓刘。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汉阳阎忠干说嵩……

阎忠具体劝谏的内容我就不说了,主要就是说天下大乱,劝皇甫嵩更进一步,这个时候的皇甫嵩自然是极力拒绝的,他是一个在乎名声的,同时也是在意后世史书如何评价自己的,如果在刚刚平定黄巾之乱时就觊觎皇位,那么哪怕皇甫嵩真的成功,哪怕他当上了皇帝,就算史书如何维护他的颜面,后世也会将其视为乱臣贼子的,毕竟当时东汉刚刚在鬼门关走一遭,也就是喘口气的功夫,皇甫嵩这个时候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是乱臣贼子是什么?

当然这里要多说一点,阎忠这个人也并不是什么阴险小人,他算是一个野心家吧,他曾经看出了贾诩的才能。

三国志·贾诩传》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之奇。

同时阎忠死的方式,也是能够说明他不是一个单纯阴险小人。

《后汉书.董卓列传》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忠耻为众所胁,感恚病死。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阴险小人,是不是可以在被韩遂扶立的时候,找机会给自己捞取好处,甚至可以筹划灭了韩遂,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再怎么也不至于因为感到羞耻而病死了吧。

话说回来,皇甫嵩在平定黄巾之乱后的政治生涯,大部分时间表现的可谓是一股清流了,就是他总想表现的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可是被昏庸汉灵帝执掌的汉廷,并不能给予皇甫嵩正向的回应。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嵩讨张角,路由鄴,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又中常侍张让私求钱五千万,嵩不与,二人由此为憾,奏嵩连战无功,所费者多。其秋征还,收左车骑将军印绶,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二千户。

因为得罪宦官,皇甫嵩被宦官集团陷害,说什么皇甫嵩徒耗钱粮,没有战功,汉灵帝还真的惩处皇甫嵩了,汉灵帝就真的是眼瞎吗?说白了不就是汉灵帝忌惮于皇甫嵩的兵权,找一个借口罢了,正好身边宦官送来了一个借口,至于皇甫嵩的功劳,在汉灵帝眼中已经可有可无了,皇甫嵩想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官员,这也他后期未能挽救东汉危局的重要原因,他不想身上染上一丝污泥,可是乱世之中,有如此想法的皇甫嵩注定不能阻止东汉的衰亡以及乱世的开启。

面对西北韩遂的叛乱,皇甫嵩一步步见证了董卓的崛起。

《三国志.董卓传》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后汉书.董卓列传》诏以卓为中郎将,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之。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

《后汉书.董卓列传》其冬,征温还京师,韩遂乃杀边章及伯玉、文侯,拥兵十余万,进围陇西。

皇甫嵩董卓在针对凉州反叛的军事行动中第一联手,最终皇甫嵩是没有太多建树就被罢免了,代替皇甫嵩的是张温,皇甫嵩当时为何没能击败韩遂等人的原因不知道,但是皇甫嵩被罢免,结果就是董卓在多年对韩遂的战争中崛起,有意思的是,也就是两三年的光景,面对东汉的征讨,韩遂反倒是一步步做大了,不知道当时的张温董卓到底是无能,还是想玩养寇自重玩拖了,东汉最终能够想到的人仍然是皇甫嵩。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五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山阳公载》初卓为前将军,皇甫嵩为左将军,俱征韩遂,各不相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初董卓的身份只是中郎将,其地位低于诸将军,但是当皇甫嵩再次被任命去讨伐韩遂时,董卓已经是前将军了。

《后汉书.百官志》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前将军和左将军并无等级之分,都属于同一级别,但是皇甫嵩因为离开了西北前线两三年,董卓就凭军功跃升,成为和皇甫嵩凭借的武将,这就有问题了,之前董卓还是中郎将,皇甫嵩还可以压制董卓,可如今两人平级,虽然朝廷下令,是让董卓受皇甫嵩节制,但是董卓是什么人,一个有野心的人,怎能会甘心听命于皇甫嵩,那样的话,打败仗自己有责任,打赢了功劳也是皇甫嵩的,董卓自然有小心思。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王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敝,果自解去。嵩进兵击之。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卓大惭恨,由是忌嵩。

在王国围困陈仓时,董卓在军事行动上就一直和皇甫嵩唱反调,皇甫嵩主张暂且不援救陈仓,等待叛军气势受挫再出击,而董卓要直接打过去,王国所率叛军撤围后,皇甫嵩主张趁机追击,董卓表示追个球啊?但是两次的结果都说明皇甫嵩是对的,两人之间的裂隙自然是越来越大了,说白就是,董卓已经将皇甫嵩视为自己的一个强劲竞争对手了。

而此时皇甫嵩就迎来了另一个人生节点,之前平定黄巾之乱不想做乱臣,可以理解,如今他面对的是各地豪强已经表露出威胁汉室得到意图了,皇甫嵩身边就有一个气势汹汹的董卓,这个时候,皇甫嵩仍然有改变天下局势的机会。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明年,卓拜为并州牧,诏使以兵委嵩,卓不从。嵩从子郦时在军中,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就劝说其早点动手,处理掉董卓,而且以皇甫郦的语气,“唯大人与董卓耳”,也就是说当时董卓和皇甫嵩都有做掉对方的实力,两人的实力应该是相对对等的,而且谁赢了就有争夺天下的资本了,又是面对先前一步的问题,皇甫嵩再次拒绝了。

要知道当时汉灵帝是准备打压董卓的,看来这位帝王还是能够识人的,清楚董卓对汉室的威胁要比皇甫嵩大得多。

《后汉书.灵帝纪》中平五年,徵卓为少府,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诣行在所。卓上言:「凉州扰乱,鲸鲵未灭,此臣奋发效命之秋。吏士踊跃,恋恩念报,各遮臣车,辞声恳恻,未得即路也。辄且行前将军事,尽心慰恤,效力行陈。」六年,以卓为并州牧,又敕以吏兵属皇甫嵩。卓复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乐为国家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州,效力边陲。」卓再违诏敕。

可以看到汉灵帝在病重时期,就打算动董卓了,他是中平六年挂的,他知道董卓难以控制,所以先后两次以迁升为由,想要将董卓和其军队分离,这样就可暂时遏制董卓的发展,可是董卓就是死皮赖脸,给自己挂上给疼爱士卒,忠心国家的旗帜,坚决表示“老子就是不撒手军权”。

所以说这个时候,皇甫嵩如果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的话,的确可以做掉董卓,最起码可以最大程度消耗董卓的兵力,可是谁知道皇甫嵩还想用正规程序解决问题。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于是上书以闻。帝让卓,卓又增怨于嵩。

皇甫嵩上书把董卓的错误行为告诉了汉灵帝,结果汉灵帝只是责骂了董卓,这加深了皇甫嵩和董卓之间的怨恨,是汉灵帝没脑子吗?当然不是啊,董卓什么样,有何打算,汉灵帝不知道吗?都抗旨两次了,汉灵帝要是能够惩处董卓早就动手了,还用皇甫嵩上书提醒,显然皇甫嵩的做法是一点也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的,只能让问题更加复杂,话说汉灵帝也是耍个心机的,既然调不动董卓,正好可以顺水推舟,挑起董卓和皇甫嵩之间的矛盾,两人不和,就可以互相牵制,对汉室,对皇权是有利的,皇甫嵩想要汉灵帝解决董卓,结果这个麻烦还到自己手里了。

而让皇甫嵩想不到的是,局势瞬息万变,汉灵帝挂了,何进召董卓进京绞杀宦官集团,结果给董卓做了嫁衣,董卓掌控了东汉朝廷,窃取权柄,地位一下子超越了皇甫嵩,在董卓乱政时期,皇甫嵩其实有一次绝佳的机会,但是又被他放弃了,也就是在董卓违背众意,迁都长安的时候,皇甫嵩有解决汉室于危难的机会。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长史梁衍说曰:“汉室微弱,阉竖乱朝,董卓虽诛之,而不能尽忠于国,遂复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卓在洛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精兵三万,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发命海内,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

这个时候皇甫嵩仍然不发兵救援汉室是不对的,董卓擅自废帝,焚毁洛阳,实打实的乱臣贼子,皇甫嵩是有能力匡扶汉室的,这是作为一位汉臣的职责,可是皇甫嵩竟然跑去洛阳了,要不是皇甫嵩的儿子和董卓关系还可以,皇甫嵩就直接被董卓杀了,明明可以反杀董卓,可偏偏跑去向董卓服软。

《三国志.董卓传》及为太师,嵩为御史中丞,拜於车下。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及卓还长安,公卿百官迎谒道次。卓风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以屈嵩。

可以看出当时皇甫嵩在去洛阳向董卓服软后是先到长安的,之后董卓才大摇大摆的进长安城,当时百官是在恭迎董卓入长安的,那么不排除皇甫嵩到长安给董卓打点各方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董卓败亡之时,剿灭董卓宗族的却是皇甫嵩。

《后汉书.董卓列传》使皇甫嵩攻卓弟旻于郿坞,杀得母妻男女,尽灭其族。乃尸卓于市。

《三国志.董卓传》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还,为其群下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坞门曰「乞脱我死」,即斩首。

董卓的老母亲求饶无用,还是被斩杀了,这段记载并未出现在皇甫嵩的列传里,不知道是不是为了尽量维护皇甫嵩的形象,但是综合《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的确是皇甫嵩灭了董卓一族,至于董卓的母亲有没有求饶已经不重要了,董卓之罪,实在太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傕郭汜攻占长安后,非但没有杀皇甫嵩,反而是任命其为车骑将军,后来又升任太尉,就结果而言,皇甫嵩赢董卓了。

在对待董卓的问题上,可以感觉到皇甫嵩面对一个有野心的人,反倒是时时刻刻给自己立规矩,把自己约束起来,在规则内去处理乱世纷争,就必然屡屡失败,当初平定黄巾之乱还是单纯的军事行动,可是后来涉及朝局之时,皇甫嵩就像身上绑了绳索一样,处处捆着自己,可能我们无法理解皇甫嵩的观念吧,他一直企图用正规手段去解决乱世的问题,哪怕自己有实力扭转乾坤,他都不想去迈出那一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会留在规则内,在乱世之中他有过野心吗?个人觉得应该有,就是大小的问题,但是显然他未越过自己设置的雷池半步,他还是更爱护自己的名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