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朱元璋不怕朱标夺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朱元璋和康熙作为明清两朝的两位明君,都可以称之为“千古一帝”。而且两人都早早立了储君——朱标和胤礽。但两位太子的未来发展和结局却截然不同。立储的背景不同。朱元璋立储的特点很明显“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且恪守这样的制度,并要求当作祖训,世代相传。1355年,朱元璋称吴王时,就将朱标立为世子,可想朱元璋其实一心就没想过其他儿子,就算朱标不堪重任,也是要先立他为世子。再者,当时的朱元璋已经是最大的义军,全国统一指日可待,国家姓朱只是早晚的事,所以立太子也就是自己的家事。并且朱元璋和马皇后感情深厚,朱标又是马皇后的儿子,作为嫡长子正顺了老朱的心思。
而胤礽被立为太子时是什么时候?1675年,也就是说胤礽一周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而其母亲赫舍里仁孝皇后的嫡子(不是长子,长子承祜夭折,所以胤礽不是嫡长子)。当时正是吴三桂联合朱三太子造反的时间,而且清政府当时的局面十分被动,朝中人员大多望风使舵持观望态度。所以立储就成了必须,既为自己出现万一而提早做准备,又巩固了皇权。再者,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氏也是康熙最爱的女人,同时又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关系十分复杂。胤礽被立为太子,既是康熙的私心,又是形势所迫的临危受命。对待太子的态度和保护方式不同朱元璋给朱标所建立的太子团队有多强大?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右都督冯胜等。
这些都是什么人?朱元璋的铁兄弟,跟着朱元璋从濠州城打到金陵城,再打下整个大明江山,这些人唯朱元璋是从,对待太子也是从小看着长大,十分了解太子的为人,既有敬畏,又能管制。再就是朱元璋请宋濂入朝给皇子们教书,进行了有效的文化培养和礼仪的教育。而且朱标的一生,没有经历过权力的争斗,反而和自己的兄弟们感情不错,时常在朱元璋面前维护自己的弟弟们。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朱元璋的心思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开始清洗功勋大臣,那些侍功邀宠的勋贵们,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名义诛杀、囚禁或者流放。朱元璋担心这些人手握大权,会威胁到自己的江山统治,于是将自己的儿子们统统分封到边疆去。
这样一来,就达到了两个目的。一、稳固朱明天下,巩固政权;二,分化太子的威胁,给太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反过来再看胤礽的环境,就十分的尴尬了。自朱棣因削藩造反,到朱棣登基后也开始施行削藩,再到康熙时期的平三藩。皇帝们深刻地知道藩王实力太强,势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于是乎,清时期就没有外立藩王的例子了,所立的郡王侯爵,基本上都是在京城,或者是在地方挂个爵位没有实权的虚职。这就造成了京城内皇子之间相互争宠,就算已有太子,仍会觉得自己有一线希望。最重要的就是康熙是清朝入关的第二位皇帝,也是第一位立太子的皇帝,自己没有什么经验,大清前期也没有立太子的例子,所以一切全靠自己摸索,导致自己对太子更多的是溺爱,而少了亲身培养。
太子胤礽又受到国丈索额图的错误引导,导致出现了谋反意图,被康熙彻底废除,最后病死在咸安宫。朱元璋和康熙的身处的环境不同,登上皇位时候的背景不同。朱元璋是农民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打拼出来的,和他争的人,都是一方枭雄,内部较为团结,自己的地位比较巩固,没有威胁。江山是自己打出来的,要流传万世,自己的继位人必须是自己信得过的。而朱元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信自己识人非常准,并且还是自己的儿子,经由自己悉心调教,更是十分稳妥。朝中的文武大臣,都是跟随自己当年打江山时提拔上来的,对自己的忠心远远高于自己的儿子,所以朱元璋不会担心部下反叛,不担心太子谋反。
而康熙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康熙皇帝算是临危受命当的皇帝,当时朝局动荡,顺治不理朝政,多由四名辅政大臣管理朝政,虽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奴才,但毕竟位高权重,各个心怀鬼胎。康熙登基时年仅8岁,孝庄太皇太后年事已高,随时存在被夺权的风险。身处权力斗争中的康熙,深知自己的处境,朝中的重臣大多是跟随先帝入关时候的功臣,一个个功勋卓著,羽翼丰满。所以在康熙逐渐长大后,开始了自己的夺权之路,势要将所有大权统统揽入自己手中。于是历史上的南书房,逐渐弱化和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由此导致的两人对待太子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朱元璋十分放心地将权力下放,自己做个自在皇帝,而康熙时时刻刻都要把权力攥在自己手中,直到临终时才宣布继位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