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英雄黄继光牺牲前消灭了多少敌人?

2020年07月06日11:14:00

  亲眼看了上甘岭沙盘,彻底颠覆了小编对战役的理解。五圣山半山腰两个小山头,也不是五圣山的绝对制高点,表面只能摆开一个连,在双方重火力下无遮无拦,双方两个月填进去十万人,伤亡了2,3万,上去,就是选择死。软弱的李承晚军很荣幸,也跟着刷了一把人类现代战争史上意志最高之战。而黄继光的牺牲过程,也绝不是我们记忆中那最后那楞楞的一扑,他牺牲前经历了什么样的战斗?消灭了多少敌人?这都是我们在他牺牲后,有责任让所有国人知道的事实。下面我们发布一篇来稿:还原黄继光。

  一、拼合碎片

  必须承认的是,当年在向人民群众介绍这些英雄的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要准备着留下足够的一手资料以供后人拿着放大镜把英雄从里到外翻个遍,所以当我们现在想弄清楚几十年前的那个瞬间发生了什么,几乎不可能找到哪份材料能够直接说明所有问题。因此,我们只能从不同的方面去搜集关于那个时刻的表述,然后将这些碎片拼合起来。不过这样也好,给我们提供了相互印证的机会。因为本人不是战史专家,也没有渠道拿到我军的内部资料,只能通过公开出版的读物以及网络信息努力还原1952年10月19日凌晨的那几十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1.战场

  要了解黄继光的事迹,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战场。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查到,黄继光堵枪眼的事迹发生在1952年10月19日凌晨,当时的情况是志愿军部队对被美军占领的597.9高地实施战术反击,黄继光所在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当时他是营部通信员)担负着沿597.9高地西北侧山腿向597.9高地主峰攻击的任务。关于这条山腿的具体地形,感谢谷歌和军迷们——已经有人通过谷歌地图很直观地展示给了我们(见图1:山腿地形)。

图1:山腿地形

图2:上甘岭地区地形和阵地编号示意图

  为了便于在指挥战斗时描述,志愿军将这条山腿由西北到东南(同时也是由山脚向主峰)划分为6号、5号、4号和0号4个阵地,其中0号阵地位于主峰的西北侧。在《血战上甘岭》(董德先著,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10月)一书中提供的《上甘岭地区地形和阵地编号示意图》(图2)上我们能够看到这4个阵地与等高线的关系(这张图上的阵地位置显示图1照片中把0号阵地的位置标得太靠西北了),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了解各阵地特别是4号和0号阵地的关系,这是后来黄继光和他的战友吴三羊、肖登良浴血的地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份示意图注明了比例尺,使我们可以量出4号距0号阵地大约是150米左右的距离。当然,由于阵地是一个有面积的范围,不是一个精确的点,所以这个150米不具有精确意义,但作参考足够了。

  按照目睹黄继光牺牲的2营6连连长万福来(黄继光就是在他的指挥下实施爆破的)的描述,当时他们占领了4号阵地,当面的敌情是:50米外0号阵地的前沿有2个并列的火力点,这2个火点之后数米是1个囤兵的大弹坑,再向后延伸30米则是1个大地堡(黄继光就牺牲在这里),而2个火力点和大地堡之间则是一个鞍部(见《黄继光献身的一刻》,收录于《志愿军一日》,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8月。不过要说明的是,这是再版,最早的《志愿军一日》是50年代出版的,本文和当年那一版的内容没有差别)。根据这张示意图再结合万福来连长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图1所标示的0号阵地,实际应该是0号阵地的前沿,也就是那2个并列的火力点的位置,而那个大地堡的位置则应该是在编号10左侧那个山腿凸起的位置——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明显大于30米,这个不奇怪,因为万福来趴在4号阵地的战壕里看0号阵地时是凌晨3点钟左右的黑暗中,看东西是靠明明暗暗的照明弹,加上火力点和地堡间又有一个鞍部,误近是很正常的。

  由此我们会发现,很多关于黄继光事迹的读物或是出于无知或是为突出重点而进行了省略,对0号阵地前沿的2个并列火力点闭口不提,从而造成黄继光和他的战友只是去炸那一个大地堡的印象。事实上,他们的战斗要复杂得多。

  2.战斗

  黄继光本是营部通信员,从职责上讲是不需要直接参加战斗的。但是,由于当夜的战斗极为残酷,部队伤亡很大,当2营参谋长(没错,当时营里就有参谋长)张广生带着6连攻占4号阵地时,6连已经只剩下16个人了(倒不一定是全伤亡了,也可能有的在附近执行任务)。他们是连长万福来,指导员冯玉庆,以及9名步枪兵,1名机枪手(名叫黄包),2个步谈机员和2个通信员(名叫吴三羊、肖登良)。很快,9名步枪兵被编为3个组展开攻击,但都伤亡在了前往爆破0号阵地前沿那2个并列火力点的路上。此时6连便只剩下7个人了。由于步谈机员要负责通信联络,连长指导员还要负责全连(伤员要归队,连队要重整,都需要有军官),不到最后关头不能让他们直接去炸碉堡,所以营部通信员黄继光和连部通信员吴三羊、肖登良组成了第4个爆破组。

  根据1956年6月第一版,2000年8月第3次印刷的《志愿军英雄传》第3集《黄继光》一文中的描述,当黄继光等3人向0号高地前沿的2个并列火力点匍匐前进时,其他人并不是坐着没事的。此时,同属2营的5连6班长李炳洲带着2个战士也赶了上来,被冯玉庆指导员派去攻打0号阵地右翼的一个地堡。万福来则指挥机枪手黄包以火力掩护黄继光等人的行动。而黄继光3人在他们的掩护下,推着美军的尸体给自己挡子弹,每当照明弹亮起时,他们便将尸体掀下山坡,吸引火力。于是,他们成功地通过了4号阵地到0号阵地间的山脊,爆破了0号阵地前沿的2个并列火力点。在爆破成功后,这两个火力点后方那个大弹坑中的美军纷纷跑了出来,通过后面的鞍部跑进了几十米外的那个大地堡。为了消灭他们,黄继光3人还扔出去不少手榴弹——按照万福来的原话是他们的手榴弹“追着敌人的屁股响着”。

      而根据《志愿军英雄传》中的描写,这期间甚至还有一股敌人发起了反冲击,被黄继光3人消灭在了山梁上。这一段的战斗使他们的弹药(特别是手榴弹)消耗殆尽,根据万福来的回忆,2个并列火力点被爆破之后,指导员冯玉庆迅速由4号阵地前出到了0号阵地前沿那2个火力点的位置,与黄继光等3人会合了,而肖登良则拖着受伤的腿爬回了4号阵地,为的是朝万福来他们要手榴弹。《志愿军英雄传》对这一段发生的事情介绍的比较详细,基本情节就是由于手榴弹几乎打光了(从后面的情节看黄继光只剩下了1颗苏制手雷),黄继光3人开始试图就地搜集一些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吴三羊牺牲,肖登良受伤,上来的冯玉庆指导员要肖登良自己爬下去,本人则使用一挺就地获得的美制机枪掩护黄继光继续去爆破那个大地堡。显然,万福来回忆中肖登良爬回来要手榴弹的情节,就是其后续。

  其后的情节在细节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按照万福来的回忆,负伤的肖登良并没有撤出战斗,而是取了手榴弹以后重新爬了回去,和冯指导员一起掩护黄继光最后的行动;而按照《志愿军英雄传》的描写,是冯指导员独自掩护了黄继光最后的爆破,直到黄继光实施对大地堡的爆破后,才有3个送弹药的战士爬到冯指导员所在的位置,这3人中是否包括肖登良,文中没有提及。

  那么,如果将矛盾的部分不予采信,至少可以得出一个基本事实就是,黄继光最后的行动是在指导员冯玉庆的掩护下完成的。而冯指导员此时距最后的地堡也就几十米的距离。

  3.牺牲

  无论是《志愿军英雄传》中的描写还是万福来连长本人的回忆,黄继光最后的战斗过程是没有异议的:在冯玉庆指导员(也许还有肖登良)的掩护下,他一路匍匐接近那个大地堡,在这个过程中遭敌火射击而受伤,而且应该伤得不轻(严格地说此时应该还有更远处黄包那挺机枪的掩护)。因为冯玉庆指导员发现在进入投弹距离后,黄继光并没有投弹,而是继续冒着敌人的火力接近地堡,直到距离十来米时才将自己最后的手雷投了出去,这说明他很可能因为受伤过重已经没有力气投手雷了(手雷重量比较大)。但是,这枚手雷并没有能够消灭敌人,爆炸过后,地堡内的机枪仍然在继续射击。于是,黄继光坚持爬了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敌人的机枪。利用这个机会,近处的冯玉庆和远处的万福来都迅速发起了冲击,最终消灭了残敌,攻占了0号阵地。

  关于黄继光遗体的情况,根据为其收殓的45师野战医院卫生员王清珍在接受采访时所述,黄继光的遗体胸口完全被打穿,背后打成一个大洞……

  二、置疑与澄清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旧有的脸谱式的英雄形象普遍受到重新的认识,其中不乏很多对英雄事迹真实性的置疑。这种置疑在带路党的推波助澜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对英雄模范的普遍性否定和抹黑。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著名英模的黄继光也无法幸免。收集一下,比较主要的置疑有四个方面:

  1.面积说

  持此说者认为,很多版本的黄继光故事都提到地堡内不止1挺机枪,既然不只1挺机枪,而且机枪不可能紧挨在一起开火,那么枪与枪之间自然应该有间隔,而黄继光却是一名身材比较矮小的战士,身体面积有限,怎么可能一下子把多挺机枪都堵住?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地堡中有多挺机枪是否等于黄继光最后堵枪眼时仍然有多挺机枪?需知,黄继光堵枪眼之前,该地堡已经挨了一颗手雷。而该地堡并非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备工事,《志愿军英雄传》中提到,在消灭残敌之后,指导员冯玉庆发现该地堡是美军利用原有的志愿军守卫部队的坑道改建的,而《志愿军老兵回忆录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一文中提到,黄继光牺牲后,“双手还紧紧地抠着地堡的沙袋”。可见这个地堡是利用坑道口以沙袋垒起来的,并没有多坚固。所以,叶雨蒙的《血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一书中提到这颗手雷炸塌了地堡的一角。因而,挨了一颗手雷的地堡还剩几个人,还有几挺机枪能正常发射就成了一个问题。而《志愿军英雄传》、《志愿军一日》这些早期介绍黄继光事迹的材料均未提及当时保持射击的是1挺以上的机枪,万福来连长的回忆文章则明确使用了“扑向那个机枪的喷火口”这样的话。可见,当时仍然在射击的应该只有一挺机枪,而不是多挺。

  2.打飞说

  这一说是置疑黄继光事迹中最重头的说辞,置疑者往往引经据典翻出当时美军各种机枪的数据,然后仔细计算子弹的动能有多大,进而指出在承受了这么大的动能后,身材矮小的黄继光会被打飞出去,根本不可能堵住枪眼。而反置疑者也往往会拿出自己的理工科功底,开始分析计算动能与冲量的关系。双方一旦开始撕逼,往往把各种酱油众看得头晕眼花。

  其实,繁杂的计算往往把人引入歧途,使人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子弹具有的动能是不是就等于黄继光承受的动能?有人觉得这还用问么,你挨了枪难道不承受子弹的动能么?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动能传递的问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不妨设想一个生活中的实例:用一根针去刺一张纸,是用力越大(针的速度越快)越能把这张纸推得更远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如果用力太大,针会刺穿纸,纸就不会被推出去了,反而用力小一点,保证纸不会被刺穿,能把纸推得更远一些。同样的道理,子弹的动能虽大,但因为已经将黄继光的身体击穿,所以大部分动能已经被击穿人体后继续飞行的弹头带走了,人体承受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是不是仍然足以把一个人打飞,就很难说了。何况黄继光还两手抠着沙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固定身体的作用。更何况在志愿军的连夜猛攻下,心理相对脆弱的美军面对忽然堵在枪口前的血肉之躯,可能被溅得一脸热血,是不是还能坚持继续射击也是个问题。

  3.踹开说

  持此说者认为,枪是死的,人是活的,被堵了枪眼的美军机枪手怎么可能任凭自己的武器被人弄得无法正常射击,坐等敌人冲上来把自己打死?他不会一脚踹开黄继光的遗体然后继续射击么?

  不要忘了,这个时候除了堵枪眼的黄继光,还有约30多米外的冯玉庆(他的身边可能还有肖登良或者其他多达3人),还有80多米外的万福来指挥着机枪手黄包。在黄继光扑向枪眼的同时,这些人不可能是坐着没事的,而一定是在向地堡开火吸引火力的,或者压制地堡的射击,否则黄继光能不能接近地堡都难说。在这种情况下,地堡里的人不可能冒着进攻者的火力站起身来踹人,何况机枪手在地堡里面,黄继光在地堡外面,你要机枪手从狭小的射孔里伸脚出来踹人,难度也稍大了点儿。

  4.矛盾说

  持此说者认为黄继光的事迹几十年来版本殊多,各不相同,不同版本之间经常自相矛盾,足见实无其事。

  其实,英雄的事迹在被人传颂的过程中添枝加叶本是很正常的事,加上当事人经过多年以后记忆出现偏差也不奇怪,所以不同版本之间有矛盾,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代的回忆有矛盾在历史研究中是经常遇到的,关键不在于矛盾,而在于对照分析获得最有可能的答案。何况一些细节的矛盾并不影响英雄本身——难道历史上岳母并未给岳飞刺过字他就不是民族英雄了?

  三、反思与自省

  为什么近年来从雷锋捡不出几百斤粪到邱少云不可能耐得住疼,对于英模事迹的置疑乃至抹黑层出不穷?除了带路党的无德,霉体人的无耻,脑残粉的无知,宣宣大妈的无能,芸芸众生对英模的态度有没有过错?我认为是有的。英模是一个民族灵魂的载体,是传承一个民族美德的载体,虽不至于因此就成了庙里的神像,动都不能动,但在否定他们时,有一点思考,有一点辨析,有一点宽容,有一点求证难道不应该么?你的工作不被认可尚且满腹没有功劳也苦劳的委屈,人家把命都搭上了,只求你能够客观地看待他们,不要帮着别有用心之徒往人身上泼粪,这个要求难道过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