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治罪李严?仅仅只是因为押运粮草不力吗?

2020年07月29日20:37:37

今天情缘阅读小编给大家带来蜀汉托孤大臣李严真的是因为押运粮草不力而被诸葛亮治罪的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荆州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在刘表手下混了个秭归县令。曹操南下讨伐刘表、刘备的时候,他看到荆州危险,不是久留之地,于是拖家携口,带领部曲,投奔西蜀刘璋。

部曲,读《三国志》《华阳国志》等,经常会出现这个词,有必要啰嗦几句。部曲的含义大体有两种:私兵,就是私人武装;隋唐时期指介于奴婢与良人之间属于贱口的社会阶层。

(《虎啸龙吟》中的李严)

东汉时候的部曲,是豪族的私人武装。受朝廷征召出兵时候,才称为部曲(军队),平常不这么称呼。这些人包括宗亲、宾客、门生、故吏、佃客等,但大部分还是租种这些豪族土地的佃户。私人斗殴时叫家兵,应朝廷作战时是部曲,平时则是佃客(农民),即且耕且战的武装耕作者。

因为存在一定的血缘关系或者小圈子朋友关系,不要小觑这些团体的作战能力。

三国时候,有人率领宗亲、部曲来投靠,一般都很欢迎,因为可以快速增长实力。在战乱年代,特别是冷兵器的战乱年代,人口可是战略资源。所以,刘璋对李严很重视,给了他一个县治理——成都县县令。

成都是刘璋的官邸之所在,不仅仅是大县,而且也是蜀地最繁华最富庶的地方。

好日子没过多久,刘备入蜀,不就便与刘璋反目。

(二)刘备刘璋争蜀,李严在关键时候投靠刘备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璋在危难时刻提拔他为护军,总领益州兵马,相当于刘璋的部队总司令,拒刘备于绵竹。

按理,李严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这人见刘璋大势已去,便率众投降。

总司令官投降,可以想象对刘璋的其他军队是多大的打击。

刘备一定深知李严的为人,仅仅任用他为裨将。裨将就是副将,人家可是堂堂一个总司令官啊。刘备拿下成都后,才提拔他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犍为那地方,在当时可是鸟不拉屎的地儿,不过有铁矿;兴业将军是个不入流的杂号将军,“兴业”二字,对于赵云、关羽等是十足的褒义,可放在李严身上,味道就变了。

不过,李严也不是吃醋的,他为刘备的蜀汉政权建立了不朽功勋。

(三)李严对于刘备的蜀汉政权的不世功勋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蜀中豪族大户马秦、高胜等在郪县(今四川省三台县)叛乱,从郪县打到资中县,一路势如破竹,叛乱人数达到五万多人。马秦、高胜率部向成都攻击,成都震动,很多豪强地主、达官商贾都打算举家逃难避祸。

这时候刘备正在汉中与曹操大军交战,根本无法抽兵平息叛乱。估计刘备得到这个消息,冷汗直流,在成都主持工作的诸葛亮怕也是手慌脚乱。

李严出场了。

他率犍为郡兵士卒,加上自己的部曲,共五千人,直奔资中。五千对五万,可李严率领他的军队冲锋陷阵,不仅击败叛军,还斩马秦、高胜首级。

可以说,如果没有李严,刘备不可能称“汉中王”,更不可能登基,延续已经没落的大汉王朝。但是,这么大的功劳,刘备仅仅只是加封他为辅汉将军,这个将军也只是个虚名,而且还是个不入流的杂号将军。

而刘备登基之时,几乎所有人都加官进爵,唯独他李严还是原地不动,很多幕僚、属下都为之愤愤不平,一些在孙权手下的朋友还捎书带信来,劝说他弃刘投孙。

李严不愧是李严,他泰然处之,把犍为郡治理得风生水起,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有点类似现在各个城市的滨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成为历任犍为太守中最杰出的一位。

看来,改建是最容易出政绩的,李严一生,两次大的政绩都是搞城市建设,还有一次是筑江州大城(就是重庆)。

运气终于来了。

(四)白底托孤,贵为托孤大臣,主内外军事

刘备在白帝城养病,尚书令、太子家令刘巴去白帝城觐见刘备,不幸病逝于白帝。刘备并没有召见诸葛亮,而是马上召辅汉将军、犍为太守李严去了永安宫,破格提拔为尚书令(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为削弱三公的权利,提高了尚书台的地位,相当于宰相),从第五品直接提拔到第三品。

从地方大员,一下子跃居朝廷领导人。

刘备东征之前,庞统、法正、关羽、张飞、黄忠就已然先后亡故。东征失败,荆州出身的将军张南、冯习战死,荆州名士马良(马谡的哥哥)遇害,刘璋时期益州主簿黄权被迫投降魏国。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冬,声望和资历甚高的司徒许靖、尚书令刘巴,以及骠骑将军凉州牧马超和刘备的小舅子、安汉将军糜竺也都死了。

丞相诸葛亮呢,从跟随刘备到现在,还没有主持过军务,更没有打过一仗,太子幼小,刘备决计不可能把政务、军务托付给一个人,何况这个人还没有一点军务经验呢?

刘备死前颁布诏令:李严加封为中都护,执掌兵权,统内外军事。刘备的意思很明确,诸葛亮主内政,李严主军务。用现在的话说,李严就是“三军统帅”,或者说是总司令。

不过,李严没有机会主军务。

(五)诸葛亮的小动作

公元223年5月初,时年17岁的太子刘禅即位,改章武为建兴,大赦天下,封赏众臣。

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总统国事;加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统内外军事,拜为永安都督,留镇永安。

不能回成都开府,注定无法履行职责。何况,驻守永安边防军中还有一支劲旅——陈到所统领的“白眊兵”,这支军队可是刘备的近卫军,是蜀汉最精锐部队。

名义上,陈到由李严节制,但刘禅知道,诸葛亮知道,李严也知道,陈到只会听从刘禅的或者诸葛亮的命令。

其实,刘备这个安排在当时是有道理的,夷陵之战后,曹魏和东吴结成联盟,蜀汉四面楚歌,派重兵防守永安是有必要的。但是,他不曾料想到,曹魏和东吴的联盟很短暂,根本无须这个总司令官驻守边防。他更没有料想到,李严不可能回到成都履行他的职责了。

李严心里很清楚,他这个蜀汉领导人,只不过是个戍边大将而已。他,不可能有大的作为了。

(六)关于李严的罪证,《三国志》里漏洞百出

后来呢?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六月,因军粮不济被迫撤退。军粮是李严负责的,李严被问罪,废为平民,发配梓潼郡。

《三国志》里记载,大意是:遇上了阴雨连绵的天气,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怕因此而获罪,先是让人打出后主的牌子,让诸葛亮退军;当诸葛亮退军后,李严一边说军粮充足,为什么要退军,一边向后主报告说是退军诱敌。诸葛亮拿出李严的系列证据,李严只得认罪。

不过,上面李严的言行自相矛盾和逻辑混乱的言行,跟小孩儿骗家长一般,用脚思考都能看出其中的破绽。

李严是何等人?一个极富政治经验和军事能力的人, 他居然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整个事件的说法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至少陈寿老先生不能说服我。

不过,我们反过来推测,反倒显得陈寿高明。

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弹劾李严的折子: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就是这个折子,“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三国志》)平,就是李严,那时候他改名了,叫李平。

这个折子很有意思,罗列了李严的罪状,大体是:

(1)以权谋私,只图享乐,不为国分忧。

(2)需要他为国家出力时,他讲条件:一是自己要开府,二是要求给自己和他的儿子升官。

只字未提粮草问题。

也许,陈寿意识到一个问题:诸葛亮第二次、第三次北伐,不都是因为粮草问题而无功而返吗?也没见处理什么人。

怎么办,那就留下一点悬疑吧。

不管怎么样,我个人认为,李严有点冤枉。

不过,诸葛亮对李严还是比较宽厚的,他给在梓潼养老李严去过一封信,信中说:

“今虽解任,形业失故,奴婢宾客百数十人,君以中郎参军居府,方之气类,犹为上家。若都护思负一意,君与公琰推心从事者,否可复通,逝可复还也。详思斯戒,明吾用心,临书长叹,涕泣而已。”

诸葛亮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说你尽管被废为平民,但享受的还是领导人待遇,“奴婢宾客百数十人”;二是给了他复出的希望。

然而,李严没有等到复出的那一天。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三国志》)

最后再说两点:

其一,李严这人口碑不太好,在当成都县令不久,蜀地官员中就流行一句话:“难可狎,李鳞甲。”相当于俚语,大意是说李严这个人贪得无厌,好营私舞弊,却很狡猾,别人很难抓住他的把柄,也很不好接近。

其二,他征讨马秦高胜,击败对方五万人。没有史料表明他把这五万人全部杀了,就当时形势来看,人口作为战略资源,也不可能全杀。蜀地土地多得是,养活这些人不成问题。就算对方被杀一半,还有大约2万人,估计都成了他的附民。这些人平常耕种,倒也没什么,可一遇到事情,拿起武器就是军士,2万军士啊!

当然,第二点仅仅是我的猜度,不可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