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曾国藩为何叫曾剃头的读者,下面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曾经有学者写过一本书——《曾国藩正面与侧面》,也算是给世人提个醒,曾国藩不仅有其圣人的完美一面,还有其令人鄙视的“阴暗面”。这也正是应了湘军另外一位统帅胡林翼送给曾国藩的一句话:“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最大阴暗面就是他的屠城行为,于是得了一个名副其实是绰号——“曾剃头”。但曾国藩毕竟是一介儒生,所以他经常在书信以及日记中为战争及屠杀行为而感到忧苦,正如他在家信中所说“吾家兄弟带兵以杀人为业,择术已自不慎“。
那么,曾国藩和太平天国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每次屠城呢?
第一,信仰分歧。
曾国藩是传统儒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伦理,信奉圣人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伦理准则。但是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追求人人平等,发动起义后,攻城略地,烧毁孔夫子庙,其首领洪秀全还自称“天王”。
正是以为信仰分歧大,曾国藩站在道德制高点,发表了《讨粤匪檄》时说,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
第二,战场仇敌,
湘军和太平军的多次交手过程中,败多胜少,总是损兵折将。曾国藩眼见身边一个个爱将战死疆场,悲痛万分。比如,湘军第一猛将塔齐布,在攻打九江的战役中牺牲;湘军重要创始人之一罗泽南,在进攻武昌的战斗中,因中弹伤重而死。
尤其是在1858年的“三河战役”中,湘军惨败,6000人的湘军一线部队全军覆没,湘军提督李续宾战死。更让曾国藩痛心的是,弟弟曾国华也在此次战役中战死,而且死后连头颅也没有找到。
这些国恨家仇交织一起,使得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憎恨与日俱增。所以,曾国藩每次打了胜仗,攻下一座城池,都下令部下屠城。
曾国藩3次怂恿弟弟屠城
一、九江之战,
咸丰八年(1858)三月,湘军攻破太平军坚守的九江城。曾国藩闻讯欢喜若狂,写信给九弟曾国荃说:“接手书,知九江克复,喜慰无量。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二、安庆之战,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5日,曾国荃率领湘军终于攻陷了围攻2年之久的安庆。曾国藩写信说:“二十九日有三垒出降,全数杀之”、“初一日一律踏平,杀贼八千”、“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意。”
曾国荃感觉屠城太残忍,于心不忍,良心上过不去,曾国藩就又写信劝慰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此贼之多掳杀,流毒南纪。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虽使周孔生今,断无不力谋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曾国藩拉上“尧舜周公孔子”来说事,认为要是他们这些圣人在世,也会这么做的。
湘军攻陷安庆后,曾国藩下令:“兵丁大索三日”,于是,湘军士兵公开抢劫奸淫,见人就杀,共屠杀四万余安庆人,安庆也变成了一座空城 。曾国藩不仅怂恿弟弟曾国荃屠城,而且还在书信及日记中都自称是“大快人心”,难怪两湖百姓喊他是“曾剃头”,皖南百姓喊他是“舂骨灰”。
曾国藩和曾国荃
安庆战役后,朝廷论功行赏,曾国荃加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赏“伟勇巴图鲁”名号。曾国藩则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节制四省巡抚、提镇。面对突如其来的恩宠,曾国藩又诚惶诚恐,如他在家书中所说:“一门之内,兄弟四人同日俱蒙非常之恩,惊喜之余,弥深悚惧”。
三、攻破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曾国藩强调“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于是曾国荃纵兵焚烧抢掠7天7夜,血洗全城。曾国藩的机要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悲惨地写道:城破后,整个金陵城中“尸骸塞路,臭不可闻”。城中女性命运更是凄惨,“肆意糟蹋妇女,哀号之声不忍闻。妇女四十岁以下一人俱无。”
曾国藩纵容手下士兵屠城,致使平民死伤无数,于是南京人称曾国藩为“曾剃头”,称曾国荃“曾屠户”。论功行赏,曾国荃因功赏太子少保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不得不说,曾氏兄弟的功名利禄都是靠无数尸体和鲜血堆砌而成的。
古往今来,杀降和屠城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而且主要责任人大多难以善终。比如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连夜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最后功高震主,自己也被秦昭襄赐死;项羽将秦降卒20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最终项羽不得人心,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因砍了几百个俘虏的匈奴兵而终身不得封侯,最终也是愤愧自杀等等。
曾国藩是何等的聪明,他也深知屠城是天道不容,以及功高震主的道理;要“求缺惜福”,或许可以躲过大灾难。于是在同年八月,曾国藩主动向慈禧太后奏请裁撤湘军精锐25000人,劝弟弟曾国荃称病开缺回籍,暂避风头。
就这样,曾家兄弟都躲过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继续为清廷效命。
曾氏家族画像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继续深得慈禧重用,追剿捻军,主办洋务,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病逝在了两江总督任上,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朝廷闻讯,辍朝三日。
曾国荃也深得朝廷重用,先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六年(1890),曾国荃去世,享年66岁,谥号“忠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