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遭军队反对,带头的诸葛诞为何被称为“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诸葛亮在蜀汉刘备去世后就是一人独步政坛,他强力维护吴蜀联盟,这里面怎么能没有私心呢?诸葛家族在东吴已经成了势力,诸葛瑾老一辈的不用说,那是孙权的铁杆,孙权又任命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为太子左辅,诸葛直为将军掌握军权,诸葛家已经在东吴建立了深厚根基,诸葛亮在蜀汉一人独大,这下子吴蜀都是他们诸葛家的了,打仗干什么?还是一家人亲。
诸葛家的强大还不仅仅在于吴蜀,势力甚至渗透进了曹魏,这真是让人无语。只不过诸葛亮和诸葛瑾太过于强势,人们就忘了在曹魏,也有他俩的一位堂兄弟,就是尚书诸葛诞。诸葛诞在魏国做的也很好,并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结成朋党,争相题品吹捧,诸葛诞结成的政治势力中包括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当时在魏国叫这四个人为为四聪,诸葛诞还和其他八人被叫做八达。另外还有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伶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三人称为三豫。一时间诸葛诞在魏国兴风作浪,成为一股不可忽视政治势力。
如果诸葛诞在魏国也成事,这三国演义可以结束了,变成诸葛一家的大团圆。刘备曹操和孙权估计也都要哭了。魏明帝曹睿算是看明白了,这诸葛诞一旦掌权,配合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诸葛瑾,三兄弟就把三国的事给结束了,三国就统一了,统一于诸葛家,这怎么成?于是魏明帝开始打击诸葛诞的朋党,当然不能这么说,找个了非常有意思的理由“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
那意思就是诸葛诞华而不实,只有文采没有政治经济的真学问,于是诸葛诞被免官,这也就避免三国都陷入诸葛家掌权的尴尬境地。现在想想三国第一家还是诸葛家,什么曹刘孙三家,你再怎么努力掌权的可是诸葛家,你流血流汗的冲杀最后还不是为了诸葛家么?这当然是笑谈,最后诸葛家也都很惨,诸葛亮、诸葛瑾和诸葛诞都遭到了灭族的惨祸。不过到了西晋,武帝司马炎还是有一个好基友诸葛诞的后代叫诸葛靚,为了诸葛靚司马炎可是费劲了心机投入了感情,所以诸葛家真是厉害,也是没谁了。
三国时期诸葛家的几位良才名垂青史,三足鼎立之势皆有诸葛家良才的身影,蜀国那自然是卧龙先生诸葛亮,吴虎是诸葛瑾,最后一句中的公休就是诸葛诞了,诸葛诞字公休,这个名字容易让人产生美好的幻想。当时,几兄弟分侍魏蜀吴的例子很多。各国之间对此也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猜忌。比如魏吴“东兴之战”侄子诸葛恪就把叔叔诸葛诞击败了,为此诸葛诞还倒了霉。
虽然是曹爽把诸葛诞官复原职的,但是诸葛诞可不是曹爽的党羽,相反诸葛诞还和两大辅政之一的司马懿是亲家,只不过因为诸葛诞的政治立场相对比较模糊没有那么立场鲜明所以才因此得福。但后来他就说出了诸如:如果有人在京师捣乱,我一定以死捍卫皇室!之类的话,这就比较遭记恨的,这点有时也想不通,为啥非要那么直截了当的和司马昭的当红马仔贾充说呢,表忠心却站错了队?可能吧,无法求证。
“朝廷”下诏升诸葛诞为司空并入朝赴职,其实内内外外的所有人都明白,诸葛诞完了,司马昭的用意是比较明显,排除异己对他自己也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无异于逼反诸葛诞,钟会早就料到诸葛诞绝不会赴职,所以还特地知会了司马昭做好准备(而不是某些人说的司马昭自己能知道,他没那头脑)。
后来就出现了皇帝带着太后亲征的稀罕段子,主要是司马昭的几个弟弟在后方也不堪重用,太后会不会趁机搞事情,结果就一起上了。剪短截说吧,最后诸葛诞投诚吴国,而吴国的援兵都被司马昭打退,加上文钦被杀,他的儿子叛变,文鸳可是吓死司马师那位,绝对的悍将。
文鸯、文虎一投降司马昭,一切都简单了,喊口号就行了,你看这哥俩投降了,多好都没事,你们干嘛不投降呢,你们粮食够吃么?一下子军心涣散,吴国援兵到不了,自己也出不去,10万人一年的粮食可是18万人在吃。就这样诸葛诞死于乱军之中,手下几百亲信,挨个被问,是否投降,没有一个投降的,结果全部被杀。
诸葛诞还是很有骨气的,不投亲不靠友完全靠自己打拼。虽然没啥宏图大志,也算兢兢业业干了份事业,虽然和诸葛亮和诸葛瑾是没法比,但也是难得的人才,靠一己之力一路做到了征东大将军、司空的职务,但得失心偏重,且错失了不少机会,造成身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