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要灭亡时,为何吴三桂迟迟不来营救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情缘阅读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当大时代的变革到来时,每一个人都需要抉择。每一个抉择,都是不易的。崇祯末年时,一样如此。皇帝在攘外安内的交替中来回进退,农民军想着如何生存,关外的皇太极正筹划着入关夺取天下。每个人都在为各自的利益搏斗。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对于崇祯皇帝而言,情况是不利的。李自成的大军正从西安杀来。
当时距离北京最近,并能有效阻截李自成的军队,只剩下吴三桂在山海关驻扎的重兵。这支久在边关历练的军队,几乎是明朝最后的精锐。他们长期驻守关外,抵御清军。现在召他们入关,等于是主动放弃关外的土地了。
不过,这是崇祯最后的希望了。他在同年的3月5日颁布诏书,让吴三桂起兵勤王。这个时间点,已经比较紧张了。李自成在1月称帝后,就开始准备征讨明朝的各项事务。大顺军士气颇高。其实,在李自成攻入山西的时候,崇祯就想过调吴三桂的军队入关勤王。只是受到当时内阁大学士陈演的阻拦,才不得已做罢。
但是,跟以往的勤王不同。这次吴三桂要放弃关外的土地,那么,当地的官员随从,以及宁远的部分百姓,都要跟着迁移。行军速度,必然会慢很多。
机会还是有的。从山西到北京,仍有一段较长的路途,沿途又有明军把守。即便实力不如别人,依靠关口地理优势,也可以拖延时间,等待救援。当然,李自成不会给他们太多的机会。大顺军的进攻步伐实在惊人。崇祯发给吴三桂勤王诏书的五天后,大顺军就度过黄河,一路攻下汾州、阳城、蒲州、怀庆;又过三天,拿下太原。崇祯皇帝此时根本没有什么太多的应对策略。
沿途守将,也是各怀心思。虽然有一部分守将选择以极为惨烈的方式,奋勇战死。但相当一部分人,却选择放弃抵抗,转身投降。尤其是山西武宁关被拿下后,更让明军丧失战斗意志。虽然大顺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收获更多。
在许多明朝守将看来,大顺、明朝,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同样是汉人建立的政权,这只不过是历史上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他们在这个时候加入大顺政权,即便不是开国功勋,也可保全妻儿老小。李自成对于这些人的投降,自然是乐意之至。其中几位守将,依然担任原职,帮助李自成守城。不同的抉择,再次交汇,影响历史的走向。
崇祯皇帝只能再次下诏,让吴三桂以及其他军队速到,加紧京师防御。同时,让京城官员拿钱出来,给士兵分军饷。但皇帝的命令,此时已经收不到什么效果了。大臣以哭穷的方式,躲过了皇帝的逼捐。
至于吴三桂,他还在半道上。等到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的时候,吴三桂才匆忙赶到山海关。不过,此时他还不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于是,又向京城方向行军。又过了两天,消息传来。吴三桂将面临一个更为复杂的抉择。而这个抉择,将改变后来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