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和白起不是一个层次的将领?

2020年07月18日21:04:17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辈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白起和王翦了,相比之下,王翦给人的印象是更多的依靠绝对的优势压垮敌人,这也让人感觉他的战国四大名将之名很有水分,和白起不是一个层次的将领。

其实准确的讲,白起和王翦完全是战略不同的将领,白起是战争策略侧重点不同而已,他是打歼灭战为主的,也是歼灭战模式的创始人,就是因为他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后代效仿的越来越多,才导致战争的惨烈程度不断上升,伤亡越来越大。白起打仗说穿了就一个思路,以消灭断绝对方有生力量为主,不追求战略要地的得失,以各种手段消灭对方的士兵,断绝士兵来源,直到对方无兵可用。这种方式打下的战争基本就一个特点,死人特别多,因而白起也获得了绝无仅有称号“人屠”。

长平一战坑杀赵军超四十万,如此大规模的歼灭战古今中外仅此一例,歼灭战是最难实现的,击溃四十万大军可能只需要几万铁骑的一个冲锋,或者在肩粮仓的一把大火,但是歼灭四十万大军难如登天,地势国势人势天势各方面都需要极力配合,当然这40万赵军肯定有水分,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赵军生力军基本上打光了。

后来的白起灭楚,是白起占领楚国国都,并火烧彝陵,楚被迫东迁,秦设立南郡,楚相当灭亡了一次。白起一生有史料记载的就杀了97万人,四名将之首名符其实,能打到军事威胁的就是白起,白起的名声可以说是打出来的,不过白起不打没有准备的仗,而且这种人只能在秦国有出路,去别的国家,发挥不了这么大的价值。

相比之下,王翦的打法则更多依靠于国力,当时秦国财力物力已经能够碾压东,兵源优质,这情况下王氏父子的用兵策略恰恰是避开自己的劣势,以绝对优势碾压六国,王翦不想用士兵的大量伤亡去换取胜利,士兵的生命重要,稳字第一,有着大好资源为什么不用?而且王翦打的都是攻城战,灭国战,这种战争形式,兵力比对方弱还怎么打?况且王翦父子立了这么多的功劳,最后人家还能全身而退,后人创立了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历史上有几个功高震主的名将能够善终,而且家族长盛不衰的?而且王翦一生虽征战无数但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王翦灭楚,带了60万秦军,大家要想一下,指挥六十万人还能打胜仗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统帅要分析战略形势和敌人的意图,做出正确的决策,将命令通过层层军官传达给士兵并完成任务,对先秦时代的后勤交通通讯都是巨大的挑战,一般人玩不了的。六十万人吃喝拉撒聚在一起,矛盾丛生,换个庸才去带兵,行军路上可能就崩盘了。中国历史上很多以少胜多的例子,主要就是人多了以后指挥系统会显得比较迟钝。人少的一边一旦出个名将,对士兵如臂使指,就能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反而在局部形成优势,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以点破面,敌人前面的军势已经被打跪了后面还没反应过来,崩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蔓延,同样因为指挥系统的迟钝,大军一旦崩溃,想要重整旗鼓需要的时间比小部队多得多。

其实军事能力分为多方面,韩信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统御能力,可以理解为带兵数量,所以韩信才会说出多多益善,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带兵数是无限大,虽然有自吹的意思,不过也确实表明了他的能力和看法,而王翦在统兵方面就是佼佼者,也是其名列四大名将的原因,四大名将最善统兵的就是王翦,但要说谁在胜负上更胜一筹这不好说,毕竟胜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后多聊一点吧,就是王翦灭楚前李信曾率20万秦军攻楚,结果大败,其实也不能完全怪李信无能,当时他攻楚已经攻下了寿春的,秦军继续进攻楚国时,把昌平君放在寿春安抚楚国人心,没想到在李信继续进攻楚国时,昌平君突然与领导楚国余部的将军项燕联系进行叛乱,昌平君为楚王,前后夹击李信,李信在前后夹击的情况下不被包围歼灭,成功返回秦国,已经是很不错得了,而且嬴政之前能够任用李信,还是想培养军中新崛起的将领,当时跟随李信攻楚的还有蒙恬。李信从楚国战败后也没有直接被秦王弃用,而是参加了后续的灭燕齐战役,所以说他并不是一个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