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失败的两个决定,放了该杀之人,杀了该放之人

2020年07月17日05:33:34

一个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你是一个人,那你肯定会犯错误。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平凡的人,那你犯的错误影响最多的只能是你自己,最多也是波及另外少数几个人。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核心人物,或者说英雄的话,那一旦犯错影响的可能会是一个计划甚至还会将国家赔进去。今天要说的人物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可以说是料事如神,临危不乱,仿佛是一个将天下大势手握掌心的天才,那就是诸葛亮。可是即便是聪明如天才,他也有放错的时候。有一个错误是他不得已而为之,而有一个则是因为他凭个人决断而犯下的错误。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他掌握天下大势却并不想插手其中,其实后来实在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山做他军师为他出谋划策。只是即便是这样的天才人物也做了两个不应该做的决定,第一个就是杀了不应该杀的人,第二个就是放走了该杀之人。

第一个不应该杀的人,那就是马谡了。当年诸葛亮费尽心思策划了北伐,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基本上蜀军是严正以待。可是在守卫街亭问题上,诸葛亮和当时担任要职的马谡发生了一件冲突,两个人产生了不同的方略计划。

明面上马谡虽然听取了诸葛亮的指挥,可是等到他和军队到达街亭的时候,却是一意孤行的使用自己的战争方略。结果就到这街亭失守被敌方所夺。马谡失败后,回到军营向诸葛亮负荆请罪。本来马谡可以逃过一命领军罚就可以了,可是马谡前往街亭时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最后,即便是诸葛亮非常看重马谡也不得不遵守军令状上所说的杀了马谡来保证军纪的顺利施行。

可是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非常不舍得杀马谡的。毕竟马谡这个人是非常有才能, 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可是后来只能遵守军纪上所说的以死谢罪。于是,历史上之后出现了这么著名的一幕,诸葛亮挥着眼泪杀死了马谡,其实想想也是挺痛心的。如果当时马谡没有被杀,继续在战争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可能历史就会被重改吧。

诸葛亮另一个错误就是放了该杀之人。这个人就是杨仪,可能有许多人对这个历史人物不太清楚。不过小编的说的就是他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小人,要知道为什么小编也这样说,那是因为在历史的记载上就连孙权也明确表示过杨仪是个小人,想想一个身在蜀军的人被吴国老大这样看,这个小人名气得是多大啊。

杨仪的小人主要体现在注重权势。在诸葛亮去世没多久后,杨仪自认为 自己在战争中立了功有了一点点小成就就可以取代诸葛亮宰相这一职位,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回去之后,虽然说是升了职,可却是一个虚职,没有多大权利和地位。当时是蒋琬取代了诸葛亮的职位,这就让心高气傲的杨仪看不过去了,他当场就不管不顾的说要是早知道是这结果,他就趁诸葛亮还未死的时候就是投奔曹操,这样你们几个无能之辈肯定已经不能再坐在这个地方来评论我了。这话让当时的将军费祎听了直接就晕了,费祎想都没想到在自己的军营中还存在一个如此奸诈有二心的小人,当场杀他的心都有了。其实在诸葛亮还未去世的时候就对杨仪这个人有所警觉,只是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就去世了,结果只能放了他一马。

其实话说回来,当时孙权骂作小人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杨仪,另一个则是魏延。只是魏延没有杨仪的命那么好,在诸葛亮病逝之前就下了一道命令,这就导致军营中的人都觉得魏延有问题。诸葛亮病逝了,对两个人也管不到了。后来杨仪跟魏延的矛盾愈演愈烈,又因为杨仪这个小人的挑拨离间,杨仪跟魏延终于是矛盾激发,两军开战,就因为这个原因别人都觉的是魏延要谋反了,最后被他人所杀,处理了这个他们以为谋反贼人。可以说,魏延死的非常的冤枉。但是诸葛亮一直以来对魏延就不太喜欢,也就是说有了偏见,也就导致他人对魏延也有了偏见,所以让他最后落了一个这样的下场。

这就是诸葛亮犯下了两个错误。如果没有这两个错误的话,三国历史会不会重改呢? 这个只能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