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著名哲学家,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弘治六年(1493)进士科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后辞官,隐居乡里专心研究理学。在明中期,罗钦顺是可以和王阳明分庭抗礼的大学者,时称“江右大儒”。著有《困知记》、《整庵存稿》、《整庵续稿》。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庄。
罗钦顺弘治五年(1492)乡试第一(解元),次年会试,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该科共举进士298人。
罗钦顺出身仕宦门第,自幼聪颖尚学,高中探花后,初授翰林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与国子监祭酒章懋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不久,奉亲归里,因罗钦顺为人正直,请假养亲时,触怒宦官刘瑾,被削职为民。刘瑾被诛后,恢复官职,迁南京太常少卿,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嘉靖元年(1522年)命摄尚书事,迁南京吏部尚书,省亲乞归。又改礼部尚书,刚好奔丧在家没有赴任,再起礼部尚书,辞不就职,又改吏部尚书,又辞不赴任,朝廷下诏敦促。嘉靖六年(1527年),他再辞获准。
罗钦顺为官时,严于职守,勤于政事。曾受到孝宗、武宗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但却遭到权贵张聪、桂萼的忌恨。他们在政治上培植私党,排斥异己,正直的人得不到任用。罗钦顺总感到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他本想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为国为民多做点事情,可朝廷腐败,宦官篡权乱政,权贵为非作歹。罗钦顺耻与之同朝做官,便辞职返乡。他回家后,很少和人来往,杜绝门徒,一人独居。澹泊自持,不为世累。居家二十余年,脚不入城市,每天早起穿戴整齐,即到学古楼看书,专心致志研究哲学。有《学古楼》诗一首咏其事。诗曰:“屈指今年四十五,一事无成心独苦”。“家住西冈地颇幽。门前屋后多平畴。一溪流水去无路,四面青山来入楼。楼名学古浪标榜。古人实学今谁讲,旦暮春秋奉起居,时时静坐聊存养。此心存久还自灵,中和无物如有形。”“平生漫抱区区志,途长力薄愁难致。荏苒如今作弃材,悠悠宇宙非吾事。”“妻子啼号付不知,以之农圃端须学。”“且种山田且读书,菜羹满釜浑家乐。”诗中表达了他居于乡村生活的情操逸志。
他早年在京做官时,曾与僧人交往,相信佛学,后在长期的学习钻研和比较中,终于抛弃佛学,建立自己的唯物主义理气学说。当时王守仁的唯心主义“心学”流行一时,很多人都信奉王守仁的“心学”,罗钦顺持批评态度,给王守仁写信予以反驳,王守仁回信答辩,两人反复书信往来,互相辩驳,直到王守仁去世。
王守仁(1472---1528)与罗钦顺的书信在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时年王守仁48岁,罗钦顺55岁】三月四日中有如下文献记载:“执事【指罗钦顺】所以开导启迪于我,长可诏(?)切详到矣。人之爱我,定有如执事者。守仁所甚黑(?)定不知形几刻佩次,然而不敢处舍其中。心之诛而姑以听(?)云者正。不敢有负于你爱,正思有以报之耳!秋(忠?)未还以求一会以卒,所请千万修教。(正德----笔者补)三月四日泰和舟次,侍生王守仁顿首。太宰整奄罗老先生大人执事 休定”。【说明:此条为史臣文笔范元锋的贡献,文献资料来源于云贵总督陈弘谋收藏,后学李锡龄双勾上石的王守仁书信拓片,拓片共五页,清代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