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黄昆简介

2020年07月17日13:56:54

黄昆(1919.9.2-2005.7.6),浙江嘉兴人,出生于北京。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理论和晶体光学振动的唯象方程,并预见了晶体光学声子和电磁场的耦合振动模式,被称为“黄散射”和“黄方程”;提出并发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声子跃迁理论(包括光跃迁和无辐射跃迁),被称为“黄一佩卡尔理论”;提出了有效解决半导体超晶格光学振动模型,并阐明其光学振动模式的要点,被称为“黄一朱模型”。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成为该学科领域的第一部权威专著和标准参考文献。曾先后荣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人物生平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9月2日,黄昆出生于北京,黄昆小学就读于北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中学在燕大附中、北京通县潞河中学度过。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高中三年成绩始终是全班第一。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黄昆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

1941年(中华民国三十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黄昆对世界新兴的量子力学痴迷,完成了《海森堡和薛定锷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论文,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黄昆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为物理学家吴大猷。

1944年(华民国三十三年),黄昆完成了《日冕光谱线的激起》的论文,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员。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做了莫特的博士研究生,两年中黄昆完成了三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后来被称为“黄漫散射”。同年10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莫特(N.F.Mott)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5月,黄昆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从事研究工作。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期间,结识了英国女同事A里斯(Rhys),并建立了诚挚深厚的友谊。

1950年,黄昆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

1951年,黄昆回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

1952年4月,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后也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在北京大学,黄昆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他与其他教学人员一起,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

1956年,黄昆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期间,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黄昆还主持本科生教学体系的创建工作,并著有《固体物理学》教材。

1977年,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黄昆亲自给研究人员讲课,组织全所学术交流。

1988年,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2001年,黄昆与其北大校友王选一同获得了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