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否真有人打了一百场仗且一百次都胜了?不但有他还是个文官

2020年07月29日18:11:46

我们经常形容一名将军,说他是“百战百胜”,打一百次,一百次都胜了。但说这话时,我们心里也都知道,这只是一句吹捧,放眼古今中外,那么多名将,又有谁能真的“百战百胜”呢?即便是真有这个水平,又哪有这么多仗让你打。

我们较个真,真的有人做到“百战百胜”了吗?答案是,还真有,史书明确记载有一个人,他是真的“百战百胜”,提起此人,可谓“家(没)喻(人)户(知)晓(道)”,放到今天,几乎没几个人听过他的名字,而且他还是个文官。

他叫杨善会,注意此人和杨家将一点关系都没有。杨家将是宋朝人,杨善会是隋末人。

字敬仁,是弘农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父亲杨初,也是文官,官至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太守。隋炀帝登基后,杨善会出任鄃县(今山东夏津县)县令,以清廉正直而闻名,如果不是风云突变,杨善会就会像许多文人一样,从地方小官,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往上爬,和当时整百上千的县长一样,最终默默无名地淹没于历史长河。

杨善会的转折,开始于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下令,远征高丽。一时间,大量田地荒芜。造成谷价大涨,民不聊生。朝廷哪管百姓死活,继续命令百姓往辽东运粮,一路上道路险阻,所运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在路上吃的。官员们又借机鱼肉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中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了,于是各地纷纷有人带头,揭竿而起,百姓应者云集,义军声势渐大。

“时所在盗起,齐郡王薄、孟让、北海郭方预、清河张金称、平原郝孝德、河间格谦、勃海孙宣雅,各聚众攻剽,多者十馀万,少者数万人”。此时只有县令杨善会苦苦支撑,常常“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捷。”

在这些起兵的人里,有的有钱,有的会收买人心,有的会忽悠,有的自己就是官员,而其中最厉害的要数清河人张金称。张金称本就是个农民,要钱,要文化,要出身,什么都没有,就有一条,能打、够猛。

当时张金称靠着能打,从小聚大,最后拥兵数万,“屠城剽邑”,充分发挥流寇的特点,走一地吃一地,一时间没有郡县能够抵挡的,别看杨善会只是一名小小的县令,只有他鼓励所领属的人马,敢于与义军搏战,有时一天要遭遇多路义军,一天要打好几个回合。

面对义军风起,朝廷也不是完全坐视不管,派大将段达剿灭张金称,也是张金称太能打,段达“数为金称等所挫,亡失甚多。”义军瞧不起段达,还给他起了个外号“段姥”。

除了义军勇猛,段达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段达远道而来,不了解当地情况,自以为自己率领的正规军,只要官军一到,剿灭义军手到擒来,而没有听取杨善会的意见。义军中最强的就是张金称,张金称是鄃县人,义军中也很多都是清河郡的百姓,作战地点也是河北一带,义军是本地人在本乡本土作战,段达等于是远道而来。

失败后的段达十分后悔,这次终于想明白了,杨善会就是鄃县当地的县令,赶紧向杨善会致歉,深谢杨当时为自己献策,后来段达又与金称军战斗,果然杨善会只进献了一条计策,段达就大大地打败了金称军一次。

 

虽然官军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无奈,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义军虽然败了一次,但很快又聚起来。这时渤海人孙宣雅聚众十万余人,称“齐王”,拉起了一支军队,与高士达一起投靠了张金称。这次张金称又有了几十万人马,一起攻破了储存军粮的黎阳仓(今河南省浚县),一时声威大震,转头返回河北,没想到几十万大军,绵延不绝,首尾难顾,被杨善会率领精锐部队千人突然从半路截击,联军大乱,四散奔逃。因为这场胜利,朝廷因功擢升他为朝请大夫、清河郡丞。当时的清河郡地跨今天的河北、山东。

张金称也非等闲之辈,虽然失败,但并不甘心,料到官军大胜必然放松戒备,而自己的部队熟悉地形,正好可以趁机率小部队到处游动作战。自己虽然失败,但部队多是溃散,只要有时间,就还可以重新集结。所以张金称又一遍收拢部队,但没等完全集结完毕,就率一支几百人的轻骑兵,奇袭冠氏县(今山东冠县),冠县西边是河北邯郸,南面是河南濮阳,东面是山东聊城,是今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张出击冠县,可谓是“攻敌必救”,企图以此来分散杨善会的注意力,为大部队集结修整赢得时间,自己再突然折回,与主力汇合,利用自己的机动调动别人

当冠氏县救援信递到杨善会手上时,杨善会知道张金称机动速度很快,自己前去救援,根本赶不上张金称,等自己率援军到了冠县,张金称早跑了,等于被牵着鼻子跑。最终不为所动,任你怎么引诱,我只对你主力,不给你主力集结修整的喘息机会。虽然在各路围剿的官军中杨善会官职最低,但他力主全力迎战当面之敌。最终与平原通守杨元弘率领步兵、骑兵几万人马,攻打张金称的大本营。此时义军正在集结,虽没有完全集结,但依然有兵力上的优势,战场一时形成僵局。正在这时,双方的援军都来了,官军的援军是武贲郎将王辩,义军的援军是张金称赶回来的轻骑兵。两部突然遭遇,张金称是骑兵部队,一下就冲垮了王辩的官军。此时双方主力都在张金称大营前僵持,两边谁的援兵能先到,谁就能士气大振,赢得最后得胜利。

这时的杨善会果断从前线抽调了五百精锐,前往救援王辩,同时截击张金称回营,本以为击破了王辩就可以回到大营的张金称,看到杨善会作为一名文官,亲自带着五百敢死队,终于心理防线崩溃了,不敢与之交战,撤退了。而王辩军看到杨善会亲自带队,也因此士气大振,重整部队,杀向义军大营,义军大败,不过因兵力悬殊,官军最终没有能成功歼灭义军。

大业九年,失败了的义军依然到处游动,四处抢掠,历来古代农民起义军都不重视根据地建设,走一处吃一处,这也是黄巢、李自成等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义军知道一时打不过官军,就和官军玩起了躲猫猫,四处游击,不断扩充,隋将冯孝慈也被张金称杀死在清河境内。史载“时山东思乱,从盗如市,郡县微弱,陷没相继。能抗贼者,唯善会而已。”

这时的张金称因缺乏政治远见,已经不是带领百姓反对暴政的那个人了,而是到处杀人,用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话来说,就是“金称比诸贼尤残暴,所过民无孓遗”!各地纷纷陷落,只有杨善会所守的清河地区,从没有被攻陷过,不是义军不敢打杨善会,义军都想打杨善会,都知道只要打下了杨善会,就没人能剿灭义军了,因为杨善会是唯一一个了解义军的人。义军的每次进攻,都被杨善会击败,三年里前后共“七百次”打败前来攻城的义军,七百次一次都没败过,不是吹牛,作为一个文官,史书称“前后七百余阵,未尝负败,”但杨善会是清河郡丞,有守土之责,不能随意调动,“每恨众寡悬殊,未能灭贼。”

就这样一直坚守到大业十二年,朝廷再派太仆杨义臣率官兵一万多人前来讨伐张金称,杨义臣又是远道而来,“深入匪区”,结果又是被张金称打败,好在“匪区”中,还有一个杨善会坚守的清河,便率兵退到清河以南自保。杨善会与其合兵一处,并给杨义臣献了一个“勒兵不战”之计。

张金称是流寇,粮草不支持长期对峙,急于速胜,所以每次张率兵前来挑战,杨义臣就率领士兵整装列阵,约定交战却不作战,直到义军返回营地,以此消耗义军。这样相持一个多月后,张金称粮草不济,对隋军逐渐放松警惕。杨义臣趁夜派两千精骑埋伏在张金称军营一侧,当第二天张金称再次带兵出营后,杨义臣的精骑突然猛攻张的军营。张金称闻讯回救时,杨义臣又尾追猛击,义军腹背受敌,伤亡十之八九,张金称带领十几个亲身随从大败而逃回故乡。

此次惨败,使张金称受到重创,但他并未就此罢手,而是潜到老家属清河郡漳南县,打算召集旧部,伺机东山再起。清河郡杨善会已经在此经营多年,怎会给张金称翻盘的机会,伺机逮捕了张金称,《资治通鉴》卷183大业十二年十二月条记载,“金称大败,与左右逃于清河之东。月余,杨善会讨擒之。”因张金称之前杀人太多,“吏(杨善会)立木于市,悬其头,张其手足,令仇家割食之,未死间,歌讴不辍”。张金称自起兵至败亡,共计5年。杨善会将张金称的首级报送江都,隋炀帝“赐以尚方甲槊弓剑,进拜清河通守。”

不过关于张金称的死,诸史记载各异。《旧唐书》卷83《苏定方传》载云:“苏定方,冀州武邑人也。父邕,大业末,率乡闾数千人为本郡讨贼。定方骁悍多力,胆气绝伦,年十余岁,随父讨捕,先登陷阵。父卒,郡守又令定方领兵,破贼首张称于郡南,手斩金称。”

《新唐书》卷111《苏定方传》曰:“苏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后徙始平。父邕,当隋季,率里中数千人为本郡讨贼。定方骁悍有气决,年十五,从父战,数先登陷阵。邕卒,代领其众,破巨贼张金称,杨公卿,追北数十里,自是贼不舍境,乡党赖之。”

综合上述记载,估计苏定方当时可能已归属在清河、信都两郡主持征讨的太仆杨义臣和清河郡丞杨善麾下,而且直接参与了追捕张金称之战斗。并且苏定方之父苏邕就死于张金称之手,杨善会追捕缉拿张金称就是苏定方最后抓住的。之后,苏定方也是“令仇家割食之”的“仇家”之一。后来的苏定方终成为中国古代一代战神。

斩杀张金称之后,马不停蹄,杨善会又与杨义臣一起“斩漳南贼帅高士达”。但高士达的部将窦建德趁机笼络人心,收编残部,整肃军纪,安抚百姓,又礼贤下士,优待士卒,很快河北许多郡县都来投靠窦建德。到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初五,拥兵十多万的窦建德在河北乐寿县设坛,自称“长乐王”。

而杨义臣因“帝(杨广)恶其威名,遽追入朝,贼由是复盛。义臣以功进位光禄大夫,寻拜礼部尚书。未几,”在官任上气死。杨义臣的队伍也被解散了,只剩下杨善会独立支撑。

最后窦建德大军围困清河郡城贝州城,杨善会坚守四个多月,最终城破被俘。窦建德非常赏识杨善会的才能,而且窦自己就是清河郡贝州人,深知杨善会在清河郡深得民心,便“释而礼之,用为贝州刺史,”杨善会不为所动,大骂道“老贼怎敢规划朝廷之士!我只恨自己力量不足,不能捉拿你们这些人。又怎能与你等同流合污!”义军又拿兵器威胁他,杨善会依然“气不挠、凛然有节”。窦建德见其临危不惧,如此有骨气,还是舍不得杀他,“犹欲活之,”但窦的部下请求杀了杨善会,“又知终不为己用,于是害之。清河士庶莫不伤痛焉。”

杨善会身为一文臣小吏,却能在清河尽忠职守,坚持到最后一刻,而身为皇帝的杨广,却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躲在扬州每日酒色取乐。一年后,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