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国难如若张居正还活着,大明能不能不亡?

2020年08月01日04:34:06

张居正是继商鞅、王安石之后中国封建历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梁启超曾说过:“明朝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在晚明的颓世中,他重建了国家的繁荣。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张居正明朝也决不会再坚持了62年。这时小编心中萌生一个问题,倘若张居正出现在明末,能否逆转明朝灭亡的格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崇祯十三年,崇祯帝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深深感慨: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叹息自己身边没有力挽狂澜的臣子,然后为张居正全面平反,恢复其生前的一切荣誉。

虽早在天启年间,已经为张居正平反过一次,但这次却是更彻底的平反,就连张居正的孙子都因此而获得官荫。

当然正是因为这次平反,使得张家的子孙为报国恩抗清至死。从崇祯为张居正再一次平反不难看出崇祯是很欣赏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如果让张居正现身于这时候,那么他还会重新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庞大帝国吗?

话说崇祯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自他即位以来天天忙于政事,一心为国,想要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这与张居正的人生理想不谋而合。

而张居正早在读书期间就立下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况且他做事非常有手段精于变通,但是他的手段都是建立于以国为本的基础上。在蒙古俺答汗部落封贡这件事就能体现他变通的思维,最终达成封贡互市保证了西北边境的安宁。

而他在面对造反这件事的态度上就一个字——剿,他认为此时的朝廷军费紧张不适合采取怀柔政策,更何况怀柔政策需要花费时间,此时的大明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事上了。这是他对地方叛乱的态度。

如果他和崇祯合作,他们可能会向豪绅勋贵开刀。大明末年的国家财政比万历年间的财政更加艰难,此时的大明自然灾害要比万历严重得多,而且善于理财的张居正怎么会看不见这些问题的根源呢!此时国家的财政上不在君,下不在民,而是在处于中间的这些豪绅身上。

从明朝灭亡的原因来看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缓解国家财政,他一定会拿这些豪绅开刀,制定政策,采取手段,收缴赋税,进而充实国库。并把这些钱用于军事和经济民生上去,以缓解社会的矛盾和朝廷的压力。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灭亡原因有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党派之争。如果张居正在明末掌权的话,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国家问题,他会牢牢地把握住权利,任用自己信得过的人才。不说他把党政完全解决了,至少在他处理党政的时候,所有的事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更何况此时已经向豪绅们开刀了必须要有控制力。

接下来他就会控制言官,明朝言官就好比今天的报纸,所以控制了言官就控制了舆论,清流只会清谈。做事还要用循例,但是言官职责所在,难免有些人想出名,可是一个言官的弹劾可能引起这个士林的反弹。

这对于官员人事和既定政策的执行无疑是一种挑战。而且明朝言官还都是硬骨头,张居正的夺情就是个例子。张居正做事会变通,但是变通就会招来非议,舆论太重,难免会无事生非。

他在做首辅的时候就会尽量减少社会矛盾,李自成在造反前就是一个驿站的卒员,他造反是因为朝廷裁撤驿站而丢了饭碗造成的。就说这个驿站吧,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崇祯下旨把全国的驿站都裁撤了。

如果换成张居正他会怎么做,答案是为了减少矛盾他不会去裁撤驿站,只会规定所有官员除了公事以外不得使用驿站。这种做法不仅替朝廷省了钱还变相的的缓解的社会矛盾,这种做法是非常安全的,只是崇祯的做法过于激动。虽然替国家省了钱,但却使社会的矛盾加重了。

尽管如此,崇祯皇帝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他不会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做事过于激动还没有担当,想要张居正改革就必须要放权,崇祯很难做到这一点。

更何况他比万历难伺候多了,张居正也不是神,在崇祯年间为大明做手术可比万历年间难多了。张居正在晚明改革是否能成功关键在于崇祯怎么配合他了。总之在那个时候搞改革难度太大了,毕竟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