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挣了多少钱?带回多少宝物?

2020年07月23日02:43:59

历时近三十年,往来三十余国,郑和七下西洋从事的海外贸易,成果无疑是惊人的。郑和取回的宝物,大概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先看一笔收入账。明王世贞(1526-1590)《弇山堂别集》载:“其次则内官监太监郑和,以永乐四年率师二万七千人驾海舶斋敕谕金帛行馈西洋,琐里,暹罗等三十余国皆随使入朝,所奉献及互市采取未名之宝以巨万计。”

明梁庄王出土文物

“巨万”,极多的意思。古代文人,喜欢用形容词,不习惯用数量词,记物如此,涉及人命的记录也是这样。张献忠在四川杀人,《明史》记载是“杀男女六万万有奇。”“六万万”就是“六亿”,全国也没有这么多人。没办法,古代的文风问题。

再看一笔支出账。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载:“(刘)大夏在旁对曰:三保(郑和)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数十万”,支出明显太小。刘大夏时任车驾郎中,无法掌握郑和取宝的总体情况,他说的“数十万”只是下洋官兵的粮秣费用,应该是相当准确的。

王士性(1547—1598)《广志绎》的记载,则更具体一些:“国初,府库充溢,三宝郑太监下西洋,赍银七百余万,费十载,尚余百余万归。”

“赏赉”与“白送”,是两个不同的概论。白送是有去无回,赏赉即赐赉贸易,是礼尚往来,对方回赠的款物一般与之相等,或者略少。预算七百余万,结余百余万,赏赉总额即六百万两白银,可以视作郑和西洋宝物的价值,但只是一部分。

明梁庄王出土文物金盂

郑和西洋取宝的另一种方式,是双方直接互市。这种互市贸易,在交易遵循的是等价交换,回到大明则升值数倍,其中苏木达到了五十倍。如果郑和西洋取宝活动中,互市贸易与赐赉贸易额大体相当,西洋宝物的总价值应该超过一千万两白银。可惜,这个数额无法统计,只能向王世贞前辈学习,用“巨万”一词予以形容。

价值“巨万”的西洋宝物,最终都去哪儿了呢?这个问题相当复杂,算法的不同,自然得出绝然不同的结论。

云锦

反对郑和下西洋的代表人物是“二夏”:刘大夏认为宝物再多于国家无益,夏原吉认为宝物奢靡于国家有害。就“财政专业”而言,夏原吉是户部尚书,属于内行;刘大夏是兵部郎中,属于外行。常理上讲,应该夏原吉正确。事实上,刘大夏是正确的。

正确的原因,是西洋宝物进了“内库”,而不是“国库”。后世疑议郑和下西洋的诸多文人,立论的依据就在这里。

定陵出土 西洋 珠宝

明朝的内库与国库有什么区别呢?看看明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故事就知道了。

朱厚照通常被视为荒诞不经,其实这位皇帝很有个性,最大的缺点是生活奢靡。皇帝拥有天下,但天下的钱并不是他的。国家的公务支出乃出自国库,由户部管理;皇帝的生活支出只出自内库,由太监管理。正德皇帝是个伟大的“剁手”,也就成了缺钱的皇帝,弄得该买衣服时竟找不到钱。

明梁庄王出土文物金梵文种子字

正德元年(1506)九月,皇帝要添置龙衣,太监崔杲头都大了——内库没钱。崔杲硬着头皮去找到户部韩文,要求追加“预算”,韩文一口回绝:这事不归我管。

太监崔杲白跑了一趟,正德皇帝便请内阁出面协调。结果,三个内阁大臣众口一辞:皇帝买衣服在国库报销,不符合制度。最终,正德皇帝好说歹说,户部才同意将剩余的盐引(相当于有价证券)拿出一部分,让太监跑到市场上变现。至于现钞,还是不能给的。

定陵出土 西洋 珠宝

吃了“制度”的亏,正德皇帝只好开店做生意,皇店名曰“宝源”“吉庆”等。一年下来,能赚八万余两银子。这些银子,全部进入皇帝的内库,皇帝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户部管不着,皇帝也不用求户部了。

郑和下西洋挣回的宝物,是否也进入了内库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永乐时期不是正德时期,西洋宝物并不归永乐个人所有。

梁庄王墓出土金锭

永乐帝国事花大手笔,却不是朱厚照那样的挥霍之主。《殊域周咨录》载:有一次,永乐帝让尚书蹇义书写圣旨,蹇义不小心写漏了一个字。永乐帝说:此纸难得,你就在旁边加一个字吧!

更重要的是,明初与明中后期的国库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只有内库,没有所谓的“国库”,内库即是国库。内库共分十库:

内承运库,贮缎匹、金银、宝玉、齿角、羽毛,户部管理;

广积库,贮硫黄、硝石,工部管理;

甲字库,贮布匹、颜料,户部管理;

乙字库,贮胖袄、战鞋、军士裘帽,兵部管理;

丙字库,贮棉花、丝纩,户部管理;

丁字库,贮铜铁、兽皮、苏木,户部管理;

戊字库,贮甲仗,工部管理;

赃罚库,贮没官物,户部管理;

广惠库,贮钱钞,户部管理;

广盈库,贮纻丝、纱罗、绫锦、绢,工部管理。

定陵出土 西洋 珠宝

此外,还有贮各衙门管钥亦贮钱钞的天财库,贮粳稻、熟米及上的供用库等。

永乐时期内库(内承运库),是一个以负责国家公共事务为主、皇室收支为辅的机构。直到正统元年(1436),内承运库才由户部管理改为太监管理,资金除必放京中武将俸禄外,剩下的作为皇帝御用财产。皇室费用,皇帝给人发奖金,都从这儿出。

郑和下西洋带回宝贝的去向,与永乐时期内承运库的职能应该是一致的:西洋物品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变卖后用于国家公共事务;珍禽异兽自然充实皇家内苑,奇珍异宝也多成为御用。明定陵出土的一些器物,很可能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宝物。在湖北梁庄王墓中,则确凿地发现了郑和带回的西洋诸宝。

朱瞻垍(1411—1441),永乐帝之孙,永乐二十二年(1424)被册封为梁王,宣德四年(1429)就藩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正统六年(1441)病逝,谥庄王。

梁庄王墓出土文物,计达5300余件,用金量16公斤,用银量13公斤,用玉量14公斤,各种镶嵌宝石700余颗,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产地皆不在国内。墓中一块金锭铭文曰:“永乐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金壹锭伍拾两重”,即为郑和从西洋带回。据称这枚金壹及相关珠宝,为郑和使团中的副使王景弘所进,但来自永乐帝或洪熙帝的赏赐可能性更大些。

历尽千难万险,郑和远涉重洋,取回的西洋宝物就这样埋入了地下。刘大夏说郑和下西洋“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不能不引起持续的共鸣。

但是,整个封建专制时代,除了开国帝王与末代帝王,又有几个帝王跻身平民呢? 同是“反对派”的夏原吉,观点与态度即比刘大夏更为客观、理性:他每年“谏阻奢靡事百件”,既包括下西洋,甚至包括宫廷开支与藩王用度。

对郑和来说,挣得奇宝而回,即是不辱使命。